2021-1-8 15:21

徐航:我是从施工坑里爬出来的建筑师



宾川路502号悦享食堂的设计师是[ ‘Oumoumou 奥默默工作室 ]的合伙人青年设计师徐航,[ AssBook设计食堂 ]对他也进行了一次专访,以下是采访内容。


Part A 关于自己 


01 学习期间经历?

徐航:本科建筑旅行时遇到荷兰Tillbug 建筑学教授 Leo Van Beek,并在其事务所工作了一年半,与施工队一起在其设计的几个小住宅施工现场搬砖,从纷繁复杂的建筑理论中,看到建筑为人使用,被人建造的意义。大型民营设计院工作了两年后,拿着两年的工资到瑞典CTH进修硕士,师从瑞典微更新改造专家Ana Betancour教授(A + URL/ Architecture + Urban Research Laboratory主持建筑师),其主要研究领域在于社区微更新,着重于研究通过触媒的催化效应影响社区的整体性能,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建筑作为触媒与人的关系。但两年的工资不足以满足留学期间的费用,原本想边打工边积累建筑设计的经验,但当地的事务不招收中国留学生实习,于是他选择了建造公司进行实习打工,在建造现场与工人共同工作。在欧洲的经历不仅学到了专业的学术知识,也积累了很多实际建造经验。


02 工作到现在的感悟?

徐航:回国后进入设计院参与一些大型项目,但在设计院的工作就像是一颗螺丝钉,作为庞大建筑体系的一部分,没有感受到设计被建造实现的成就感。

2017年改变了,我参与到了张海翱老师的木兰围场项目,期间作为现场设计师长达1个月在工地,木兰的条件十分艰苦,白天暴晒晚上寒冷,离市区远只能临时借宿在老乡家里,饭菜边围绕着苍蝇,甚至没有厕所。但是每天的工作是充实的,与工人上山找石头、选木材、开吊车、根据实际尺寸修改图纸,木兰的项目无疑是非常成功,建造落地的成就感更令我开心。

图:木兰围场

于是我改变思路,寻求了设计建造施工的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的特点都是没什么钱,有的完全是公益性的,需要自己花钱花时间投入进去。夏木堂书院的项目就是这样,项目在江西的农村,我每天7点到村广场挑选农闲的村民一起搭建,其中竹子的搭建村民都没有标准施工经验,当然我也不会,非常沮丧一度就要放弃了,这时在村里与竹结构大师曾伟人,通过一次次尝试终于成功了,之后我把制作的经验传授给村民,大家就在这样朴素的类似手作的条件下完成了这个项目。

图:夏木塘


通过了几个乡村的实践,让我看到了国内传统建造与欧洲工业化先进建筑工艺的差距。虽然改变不了工业化的水平,但是我发现可以通过材料置换、现场协调、边建造边修改设计的方式达到项目的最优呈现。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建筑并不是设计图纸上的图案,它是实际工程磨合的建成品,我在现场能做出更好的建筑。



03 对于建造现场工作有什么建议吗?

徐航:在施工现场最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工地情况复杂。2019年我加入到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做Teaching Fellow,并参与到SUSAS空间艺术季策展活动。40个展位的现场协调非常困难,时间紧张在开展的最后一天晚上还在布置,我在晚上12点多布置现场的时候,为了赶时间走了展厅边的小路,不幸掉到了施工的坑里,我爬了出来与同事继续贴展签,没一会我走不动了,挽起裤子才发现腿被钢筋插入,去医院缝了不少针。

图:空间艺术季



04 目前其他的工作内容?

徐航:由于接触了很多关心民众的社区类、服务性和旧改项目,我组创了“蛋黄派”的社区营造团队,人员不多,大部分都是身兼数值的志愿者。我们根据每个所属地进行自下而上社区调研,从老人口中听到历史、从中年人口中感受到不足、从年轻人口中畅想未来,将大家的意见综合,形成社区实践强有力的依据,每个项目都加入了人间设计的“柴米油盐”,我们正在做着“有人参与的建筑”。

图:粟上海、502改造、敬老屯、社区营造等


Part B 关于项目 


01 502的的出发点?

徐航:宾川路502号原本是一个废弃煤气站,东面开口面对小区,西面面对北竹港河,作为桥头的重要空间节点,街道社区希望可以对原有建筑改造利用,重新激发社区活力。作为江川路街道综合适老化改造的一个重要的点,其定位为周边社区老人服务的老年食堂。作为建筑师,团队做了一系列的场地研究,社会研究和社区营造,最终确定这个建筑不仅仅作为食堂,同时也需要成为连接周边适老设施的节点,室内空间提供多功能活动的可能性,室外空间则充分利用周边水岸,灰空间和屋顶平台,提供了多样的适老化休息空间。



02 如何与周边链接?

徐航:首先从社区的角度看,连接这个主题来自于我们多次在江川路街道的社区营造,与居民共同讨论出来的。结合研究周边的环境特点,可以发现其四面均面对不同的情况。南面面对桥梁引桥,通过雨棚与绿植形成了一个给老人休息的灰空间,这是一个半包围式的空间,使用者在此静静观望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朝西面是整个建筑最好的景观面,面对着北竹港河,使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把景观引入室内。东面则面对着与小区既连接又分割的暧昧关系,利用半透明性鱼鳞网,把滨河空间通过建筑引入小区内。利用旧建筑原有的高差,在屋顶设置了观景平台,天气好的时候,可以通过靠东侧的楼梯和坡道上来,一览一桥四方之景。



03 整个项目中遇到的困难?

徐航:建筑项目往往总是遇到各方面的制约。就这个项目本身而言遇到了,包括社区老百姓与施工的矛盾,整体工程造价的缺乏,以及相关施工工艺的困难。这些困难其实都是我们在社区改造类项目中经常遇到的。



04 如何协调工艺,人工,居民,业主与建筑空间之间的矛盾?

徐航:首先是社区性(社区营造代替田野调查):之所以强调社区营造的重要性就是在于社区改造类建筑会更多的与社区百姓生活结合,居民的任何一个意见都可能成为项目的重大转折。因此在早期的概念策划阶段就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的沟通。社区营造与田野调查不同之处就在于被调查对象的正向反馈,通过共同的社区营造节活动,让居民深刻的参与整个设计流程中。这样不仅获得设计所需要的各种背景信息,同时让居民产生很强的参与感与主人翁精神。使得后续的设计工作推进更加平滑。

其次是人工与施工工艺的临场快速应变:社区改造建筑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建筑图纸等各种信息缺失。整个建造过程的不可控因素过多,更多时候需要建筑师临场快速判断找到替代方案。比如原设计中面对居民区为钢架混凝土结构暴露后连接镂空砖幕墙。但是由于开工后发现的场地地基几地下电缆问题,最终才使用了更加轻质的槽钢结构,对应砖幕墙做法也变得极其复杂困难(考虑钢结构与红砖幕墙的交接问题),临时决定换成鱼鳞网保留建筑立面表情的半透明,而鱼鳞网二次做旧到耐候效果成本极大且费工,最终使用的是暗红色的漆面处理,与红砖机理搭配,在灯光效果下如同一个社区的红灯笼。所有的一决定都必须在现场快速反应并判断。

第三是综合平衡造价与最终效果:作为社区改造类建筑,由于没有强力的地产商支持。其中最为敏感的就是造价的问题。如何在低成本的造价和建筑完成效果之间取得平衡是最为困难的部分。比如食堂中间新增加的柱子,就是在节约结构造价前提下增设的,我们对其进行了拉丝不锈钢的包裹啊,使整个柱子体量尽量消失在室内空间中。由于造价的原因,也请不起结构或幕墙咨询顾问和我们共同设计。建筑师必须依照现有的最最普通的材料(比如江川路路口的门窗五金店提供的常规尺寸五金件)进行优化设计,因此我们把原设计中纤细钢柱支撑的雨棚结构改为了更加廉价的75角钢支撑,在有限的可能性,尽量达到建构的落地。


05 这个项目的适老性体现在哪里?整个江川路综合性养老的的情况?

徐航:最重要的功能适老性就是餐饮服务了,本片区存在不少孤寡或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那么通过集中食堂供应一日三餐会对这部分人的生活压力形成一定程度的缓解,其次我们也不希望社区食堂仅提供餐饮服务,单一的功能性必然导致空间浪费,我们希望的是全时段的使用,比如撤掉桌椅后,我们可以在上午或者下午办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活动,甚至变成社区老年大学我们也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整个江川路其实一直在推适老化改造,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我们这次的试点,希望可以多获得一些成功经验推广开来。



06 对于社区类改造项目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徐航:通过近些年的社区类改造实践,我们认为:社区类改造并不能依赖于建筑师自己的个人想法,而需要以社区营造为基础,利益相关者共同磨合探讨,最终达到一个共同认可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平衡与取舍项目利益相关方的真实诉求,达到最终使用者的预期,同时在建造过程中也可能将最初的建构语言进行逐级简化,达到一个低成本条件下的最优解,所以说,我们认为,最终的社区类改造设计的设计导向应该是“基于在地的顺势而为”。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