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9 15:06

        上海交通大学光启讲席教授、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所著的《浮生·建筑》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由陈恒、孙逊主编的光启文库。

        本书以建筑为载体,透视人生的问题:人渴望定居,又总是向往游牧般的自由生活。建筑则一直被用来摆平人类内心安居与浮生的矛盾。阮昕教授以十余年来的八篇学术散文札记为基础,围绕建筑中“天”的含义、建筑内部构成与外部世界及居者内心的关系、作为人学的建筑历史、建筑的人文之本、民间建筑中的人类学、“现代性”在建筑和人生活中的疑问等主题,对古今中外建筑中的物、人、事进行梳理比较,引领读者思考以上人生哲理,体现了“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的学术追求。

庞贝古城中罗马合园中庭,梅男德宅(House of Menander),阮昕绘

凤雏西周合院与明清四合院平面比较,阮昕绘

玛达玛别墅建成部分平面与根据小安东尼奥·达·桑家罗(Antonio da Sangallo il Giovane)草图对拉斐尔原设计构想的平面复原,阮昕绘

丽丝别业庭院中围墙“破损”取景,但远景已被树丛遮挡。阮昕绘

序  言

        这本小书以建筑为借口,写一个人生的问题。人渴望定居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同时,人总还是向往、甚至追求游牧般的自由。建筑作为可令人安居的根本手段应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从本质而言建筑是一门“保守”的艺术。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建筑中完全没有幻想“浮生”的空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建筑其实一直被用来摆平安居与浮生的矛盾。

        按照以上来推论,建筑即成了人生的一个工具。可是当某一工具变得太犀利且又有效时,人便不由自主地依赖工具,任其摆布而懒得做主了。建筑在印欧文明中居然变得如此强势:因其永久性和纪念性,简直就成了人祈望流芳百世的物化。在中国文明里,建筑的地位比较暧昧,应该说从未由“器”上升到“道”的地位。国人称“道”为“形而上”,倒是方便我们看破中西建筑之别,因为国人以为技艺(人生亦如此)的最高境界是“大象无形”。

        到了近现代,建筑在中国文化、社会里的地位与日俱增。效仿西方,建筑成为高等学堂里的一门学科。现代人对“浮生”的求索,体现于建筑上,仍然是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令待在屋内人“分心”。西方人曾以建筑为“内心世界”筑起坚强堡垒。现如今,无论中西,“从分心中分心出来而造成的分心”(诗人T. S. 艾略特之语:distracted from distraction by distraction)已是常态。于是这本小书回到建筑,非常随机而零星地通过建筑的物、人与事,围绕 “浮生” 与 “建筑” 这对亘古不变的矛盾,对人珍贵的内心世界和外界的分心做些眉批。


阮昕

二零一九年一月十九日盛夏于对跖之乡


罗马万神庙,意大利罗马,阮昕摄


目  录


序言

浮生·建筑(上篇)

浮生·建筑(中篇)

浮生·建筑(下篇)

建筑历史与人学

获奖·建筑

无用之用

文化人类学与传统民居

伍重真想现代吗?

致谢

丽丝别业的起居室与伍重绘的起居室草图

作者简介



阮昕,上海交通大学光启讲席教授(建筑学)、设计学院院长,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长聘教授。著有Allegorical Architecture(《寓言建筑》2006年),New China Architecture(《新中国建筑》2006年)等;合作编著Topophilia and Topophobia(《土地恩怨》2007年),Skyplane(《天空面》2009年),Hand and Mind(《手与思》2018年)等;与那仲良(Ronald Knapp)联合主编Spatial Habitus(“空间习性”丛书)。


学术评价

《浮生·建筑》内收录的文章,大多曾发表于我所供职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报》上。这些文章,就文体而言,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倒更接近于漫谈型的散文札记,因而被收入文库中的“光启随笔”,可谓适得其所。如果书也有其“命运”的话,要我说,这或许是此书最好的归宿了。阮昕这本文集的写作风格属散文札记类,但各篇形散神不散,写合院、写中西比较、写民居、写人物、写教育……草蛇灰线,细入无间。——【黄居正】

 阮老师开宗明义:“浮生与建筑是一对永久的矛盾。人的心灵深处总有浮生之愿望,即现今所谓‘对自由之向往’矣。正因为人想浮生,而建筑让人安居乐业,于是建筑成为一门‘保守’艺术。”如此理解“浮生”多少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有些相悖,但是分上、中、下三篇组成的“浮生·建筑”仍不失为作者对中西方居住建筑文化处理这一对矛盾之不同方式的理解,其切入问题的角度也与文集贯穿的“建筑即人学”的思想一脉相承,是要把建筑摆脱“造型”艺术的传统范畴,重新汇到“人学”的一种努力。——【王骏阳】

本书可读性很强,叙事丰富有味,说理自然。选编的文章结构组成很好。我觉得尤其精致之处是图文的配合节奏设计得好,对读者友好。插图的选择都用心,手绘漂亮!我认为这是一本建筑师可看的书:它在讲观念,在用观念构筑一个认知建筑的视角,这个视角直接设定了一种建筑在文化驱动方面的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人与建筑这两个基本要素。——【庄慎】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