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发展和大众游憩需求的快速增长,上海城市公园游憩利用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大众体育运动、公园去娱乐化和商业化、老公园改造热潮、城市有机更新等时代背景下,作者关注市民户外游憩需求和城市公园发展的动态,借鉴社会学调查方法,基于多源数据与多途径分析方法,从游憩分区综合评价和游憩空间要素评价两个层面,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数十个公园、黄浦江、苏州河、上海外环林带等大型线性景观空间,展开了历时多年的调查研究。研究架构与主要创新点如下:
1)基于环境行为与游憩空间、大型滨水景观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的分析,重点探讨了城市综合性公园内游憩场地、游憩路径、活动设施等的活动兼容性,大型滨水景观空间的游憩利用特征与机会,以及线性滨水景观的城市建构特征。
2)基于不同游憩空间质量与设施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诊断得出上海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主要优势:质量评价总体处于中等及良好水平,游憩空间类型丰富。但仍存在空间舒适度和设施利用适宜度不高、空间利用不均衡、景观风貌单一且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3)结合实操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城市公园“空间分时分域利用、分域导入差异化设施、功能设施景观化、景观设施艺术化”等游憩空间的激活与更新策略,对户外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比如作者设计的上海黄浦江洋泾、中栈、耀华公园获得2019 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IFLA-APR)开放空间类卓越奖(Award of Excellence),上海醉白池公园更新设计获得英国国家皇家行业协会(BALI)国际奖(International Awards)。
4)对土地资源极其稀缺的上海城市而言,始建于 1994 年、全长 99.8 公里的环城绿带,因其重要的生态、美学和游憩功能,意义重大。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展和市民游憩需求的增加,对于外环林带的生态保育和游憩利用,在学术界和政府层面均存在明显分歧和争议,亟需全面的建成后评估研究。
本研究选取 20 个样点共 101 个 20m*20m 样方,进行了详细的群落学调查和分析:绿带内的植物经过多年自然生长,形成了特有的群落结构,景观与生态效益正日益显现;但仍存在植株生长空间不足、缺乏必要的合理混交和明显的植物季相变化、顶级群落稀少等问题;从生态、景观、生活(游憩)三方面入手, 结合游客属性、游客需求的调查分析,创新性地构建了涵盖群落生态评价、美景度评价、游憩适宜度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外环林带的游憩转型提出了建设性的更新策略。
本研究是外环绿带建成 20 年来,首次对上海环城绿带进行的全面评价与分析,时间长,跨度大,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结合。项目成果获得 2019 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IFLA-APR)规划分析卓越奖(Award of Excellence)。
上海正在转向更加注重品质和活力的“逆生长”、“精细化”发展模式,着力于存量空间的环境品质改善,“渐进式、小规模”的城市公园绿地更新势在必行。由此,本研究具有一定前瞻性与领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