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 12:00

祝贺!设计学子东鸿获评2023年度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之星”

        2023年12月13日,由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的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之星”评选活动落下帷幕。经过第一轮院系推荐、第二轮校级初评、终评答辩展示,最终全校5名留学生同学脱颖而出,设计学院2019级建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Abraham Zamcheck获评“留学生之星”称号。


        

        20年中文学习史,Abraham Zamcheck 东鸿始终热爱中国文化,以尽可能让世界更美好为己任。东鸿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学士,城市规划专业硕士,麻省理工学院物流工程硕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保护和管理。研究生期间绩点4.0,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建筑遗产国际杂志》(国际期刊索引,SCIE、AHCI)发表“叉手屋顶架”研究论文,翻译《中国廊桥-水上的建筑》、《江南木构》等著作,2014年受邀在上海科学院做题为《民国徽州建筑的演变》讲座,202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大师讲坛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做题为Chines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Trends and Limitations in Recent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中国历史建筑:近年来国际学术研究的趋势与局限)讲座,覆盖校内外100余人次,学术科研成果丰硕。求学期间,他以校园文化为径,连续4年为“交大设计”网站和公众号作英语内容的官方编辑和翻译,协办设计教育理念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助力学院文化的品牌建设和宣传工作。他以文化交流为责,借学术交流和各类活动为契机,大力助推中美文化的融合,把青春奉献给人文交流、文明传承的崇高事业。曾为强生等世界500强企业设计物流迭代程序模型,以中国近代史研究获UCSC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学术成就类独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缘起建筑、解密中国

        只有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有相对深入的了解,才能理解当地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建筑传统。正因为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浓厚的兴趣,东鸿选择跨越太平洋赴中国深入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在交大读博期间,东鸿平均绩点4.0,是研究生中表现优异的佼佼者。在科研上,东鸿多次赴山西等多个省市考察古代建筑。他对一种名为叉手屋顶架的建筑结构颇有研究,2023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Heritage 建筑遗产国际杂志上(国际索引期刊,SCIE,AHCI)以一作身份发表了论文学术无国界,他也试图将自己对建筑领域的热爱分享和传递给其他人,包括为《中国营造历史》课程开授专题讲座、2022年作为设计学院的博士生代表,在上海交通大学大师讲坛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上做题为Chines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Trends and Limitations in Recent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中国历史建筑:近年来国际学术研究的趋势与局限)的讲座汇报,线上互动反映良好。课余时间,东鸿也乐于和学院师生分享他对建筑学的研究心得和学习方法,为其他专业同仁们带来了全新的视野。

        “东鸿来到中国后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建筑文化,并利用自己的跨文化优势通过研究成果将中国建筑文化向国际介绍。他在设计学院建筑学光启讲席阮昕的指导下开展博士研究,完成题为 “Positioning the Chashou Roof Support i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的学术论文,原创性地探究了“叉手”这一传统建筑元素是如何在研究中被挖掘的。”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汪灏,助理教授


2019年作为学生代表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

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大师讲坛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2022年5月)


菁菁校园,生根发芽

        在学院里,东鸿是“交大设计”网站的英文小编,为重要新闻和大型活动的宣传工作添砖加瓦,做了大量英文内容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在如今强调“文化自信”“内容输出”的背景下,用清晰的语言和框架来“翻译”和“传播”校院两级工作十分重要,这些工作极大地提升了交大设计的品牌活力和影响力。疫情期间,身在国外的东鸿也仍然坚持这项工作,与交大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目前为止,共计翻译编撰了100多篇网站页面、建筑学系各Studio介绍、FourC-Challenge24小时挑战赛仪式致辞等内容,用自身所长助力学院发展。


建设学院官方网站英文主页及内容物的翻译和编辑


        同时,东鸿同时也是交大校园中一大批外国和中国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东鸿时常向他们介绍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鼓励交大学子和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建筑和历史,也以适当的方式为他们的专业研究提供帮助和建议。就文化或语言而言,部分留学生和交大会有些脱节,东鸿依靠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从生活中各个方面打破障碍。

        2019年初入交大时,东鸿在体育场遇到了棒球社的教练和学生,让他在异国他乡体会到“家”那般的温暖。在训练的时候,有个同学走过来告诉他,“嘿,你的打球动作有问题”,然后耐心地教东鸿如何改正。东鸿一下子棒球能力进步些许,也很惊讶地反思从小居然没有人这样教过自己。有时候美国文化很重视个人才能,但可能不太重视集体教育和互相借鉴。谁会想到一位美国留学生是在中国,在交大,才学会了打棒球的正确姿势和动作!这种同舟共济的精神让东鸿非常感动。


文明互鉴,时不我待

考察山西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上: 佛光寺、下:太原


        从东鸿在交大读博士到现在,他与几位美国和欧洲教授保持者密切联系,并帮助协调他们参加交大主办的多个国际会议。有时他们对东鸿在中国读研究生这件事感到惊讶,东鸿便多次跟他们解释在中国学习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以及国内一流的学者和精彩的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更多的文化交流打下一些基础

        美国文化因地域广阔而丰富多彩,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很多的文化差异。东鸿来自纽约,有人开玩笑说纽约不是真正的美国,而是另一个星球。玩笑虽如此,但确有几分事实。东鸿从高中起就一直在学习和领会中美文化,那时候他的中文老师来自北京,40%左右的高中同学是中国人。当时,他参加了中国政府和美国的一个基金会资助的一趟学习旅行,包括著名的北京大学。进入大学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东鸿最亲密的同门也是中国学生,他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10多年来,东鸿逐渐积累起对中美之间的历史和文化思考,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体验这种教育经历。以前在中国讨论话题的时候,东鸿会自然地的流露出“西方”的观点,但现在他也有一部分来自中国的世界观,他觉得自己也并非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人,或许这便是中美文化交流在东鸿个人身上的体现。20余年的中文学习史,近5年的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已经在东鸿的身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未来,东鸿还将继续坚持对于中式建筑的研究。作为美国留学生,在中华的大地上,东鸿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深入地促进文明互鉴,志做传承中式建筑的美籍设计师,尽自己所能让世界更美好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