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21 10:00

体用并举,设计大义 | 交大设计参与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展览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实地调研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展览©上海发布

9月15日-18日,以“设计无界,相融共生”为主题的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顺利举办。期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实地调研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举办情况并察看主展览时指出,城市处处有设计,生活处处有设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一流设计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设计支撑

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展览包括设计产业、城市空间、公共服务、市民生活、洞见未来五个部分。上海交通大学深度参与本次大会主展览,多维度展现学校跨学科交叉探索、办学及研究特色、师生优秀设计实践成果,着眼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在不断的创新与探索中,传递更有温度的社区历史、城市精神以及人文关怀,助力城市发展与建设,体现交大人的责任与情怀。


展览花絮视频

未来之眼——创意装置

充分发挥设计优势,以一流设计助力塑造特色

“未来之眼”由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张海翱副教授与华建集团携手打造。作为本次大会亮点的公共空间艺术装置之一,该装置以“未来交互”呼应“设计无界”的大会主题。

公共空间艺术装置“未来之眼”

从设计维度看,设计之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设计本身是一件特别本能的事,当我们的祖先自发地磊起石头之时,设计就发生了。从这个角度看,设计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开端,即文明之始就是设计之源。在漫长的历史中设计也不断的发展、分化、深化、疏离,也就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设计专业。“设计无界,相融共生”这个主题通过“融”这个关键词,提醒我们回到本源,如今分门别类的各个设计专业之源其实是相同的,都是来自人类用创造性的劳动改变外在环境的原始动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元宇宙等科技大爆发前夜,设计作为一种共通的媒介,传递世界合作共赢的信念,推动全球更深入的联结。

“未来之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设计之起源“观察”。人类以“眼”观察感知世界,设计离不来“眼观六路”。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徐光启早在400多年前就认识到世界“相融共生”的重要性。“天地交而万物通”,是上海交通大学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设计师以纵横的结构形成阡陌交通之氛围,同时也代表了同一个世界在元宇宙空间交汇。智慧自诞生之开始即“观察”,通过“劳动”之手段创造出各种各样之构筑物,大若巨石长城,小若纳米芯片,皆出自劳动之手。劳动之上,谓之“创造”,通过创造未知之将来所谓“未来”。人类世于此面对各种将来之可能性,“元宇宙”至关重要。设计方案以球体表达“元之概念”,通过旋转排列的膜体表达“吸入宇宙”。结合声光电VR展示,在微小空间中创造出“元宇宙”之氛围。

公共空间艺术装置“未来之眼”

装置试图用手工的方式致敬创造城市奇观的劳动者,脚手架、编织膜,通过预制化搭建的方式呈现材料的真实性。圆形的穹顶与横纵的结构之间形成紧张的冲突关系,即如回到“宇宙”这一话题,在时间、空间的维度中实现“无界”之概念。造型以“未来之眼”为切入,环状的参数化肌理形成富有未来感的造型,与大会“设计无界,相融共生”主题相契合,同时也与“元宇宙主题”的展陈内容相互呼应。灯光上利用横竖不一的闪烁灯管形成前卫富有未来感的光影氛围。材料上利用半透明的膜结构为主要的表皮,形成亦真亦幻的梦幻效果。

公共空间艺术装置“未来之眼”



体用并举 设计大义——主题展

研究新趋势、提出新理念、推动新实践

正如本届大会序言所言:“设计是连接精神与物质的桥梁”。人类对设计的理解源自对社会的认知,设计的发展也必将走向无界、包容与共生。面对当下与未来、个人与群体,设计的使命始终肩负着如何维系人类、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交大设计致力于成为其中做出贡献的卓越创新者,而“体用并举,设计大义”则是上海交大设计学院一直秉持的卓越内涵。在交大设计学院里,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重性已潜心渗透到教学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务必既是思想者,同时又身体力行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通过研究新趋势、提出新理念、推动新实践,将设计理念和设计服务融入城市发展大格局,注入创新设计源动力。

“体用并举,设计大义”主题展

在这一内涵指引下,由闻晓菁、张湛联合策划,主题展通过展现国际竞赛FourC Challenge和国际硕士专业等顶尖学科项目,向大众呈现交大设计的社会责任与学术精神。整体展位以矩形呈现,采用东西向行动流线,在有限的空间内分别由交大设计理念展示区、国际专硕项目展示区和Four C成果展示区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在入口处的交大理念展示区,除了对于“体用并举,设计大义”这一学院理念的诠释,还首次对外展现由院长阮昕主持的设计团队目前在建的两个重要项目:设计学院新大楼空间整体改造,作为旁观者,即使尚未身临其境于现场,仅仅是通过进行中的照片与视频来仰望学院新大楼的中庭木作穹顶,都能感受到中国士大夫的优良传统是如何在空间里与西方人文主义倡导的沉思与投入不期而遇,这两股精神又是如何得以在细节中释放。另一个项目是位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剑川路901号校门处的“北鲲园”建造,项目把校园围墙变成了开放式绿地公园——墙内有露天剧场,人们可以缓步拾级而上观景;墙外有镂空栅栏、景窗和可供漫步、停留和交流的空间。

“体用并举,设计大义”主题展

位于曲线雕塑中段位置的国际专硕项目展示区,则是设计学院核心培养项目“国际专业硕士”的一次集体亮相。作为国内一线高校的顶尖国际化项目,交大设计重在突破传统边界,站在大设计学科交叉探索与实践的前沿来训练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与跨专业合作意识,并通过与国际顶尖高校的联合授课,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研究能力。

“体用并举,设计大义”主题展

而这种国际化与跨文化的综合研究能力,已经在设计学院连续举办两届的FourC Challenge 活动中得到完美呈现,因此,最后一个展示区主要呈现近年来由交大设计主办的FourC Challenge 24小时挑战赛的优秀成果。来自全球近100所高校的近600名学子在云端相聚,通过多学科合作、跨文化思想碰撞,用设计表达对时代变革的思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悟践行。FourC Challenge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比赛,更是一个与世界沟通,加深知识理解,进一步学习的平台。在这24小时中,参赛学生们能够与世界相遇相知,与各国学子连接彼此,共同利用设计的力量,推动这个世界更具韧性的复苏。

最后,贯穿于整体展区的灵动曲线型结构设计,则是交大设计致敬上海设计之都的独特方式,这一造型意在呈现交大设计与社会和世界的交流过程中所展现的无垠联结(Connect)、无限交流(Communicate)、无界合作(Collaboration)、无尽创造(Create),以此呼应本次大会“设计无界 相融共生”的主旨。

“体用并举,设计大义”主题展


设计赋能城市发展——建筑设计主题展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富魅力


“打造城市空间”建筑设计主题展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建设发展理念,展现了近年来上海优秀建筑设计成果,描绘了上海新时代蓝图。设计学院建筑学系王林、庄慎、吴建、黄印武、杜春宇,设计系苏晓静,风景园林系王云、汤晓敏、朱黎青,等多位教师的优秀实践作品参展,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原创地标、打造城市客厅、赋能城市更新、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多维度呈现交大设计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用设计力量打造有美好生活的探索与实践,传递更有温度的社区历史、城市精神以及人文关怀,助力城市发展与建设,体现交大人的责任与情怀。

设计赋能城市发展——建筑设计主题展

设计先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

公铁并行交通绿廊复合利用模式探索——溧阳生态森林走廊概念规划

主创设计师:王云 风景园林系教授

项目通过修复断裂的自然生境,系统性地重建绿色空间网络,切实发挥绿廊的区域联动作用;整合地块及周边自然文化资源,营造绿色休闲空间,加速城乡互动与共兴,振兴地方文化与经济。


原创地标,彰显文化自信

平度奥体中心规划及单体设计

主创设计师:吴建 建筑学系副教授

项目首次将空间效率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建成项目。方案有效减少了建筑面积、提升了空间效率及灵活性、且降低了施工难度,催生出“以小建大”的设计理念。​

上海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想600”基地

主创设计师:苏晓静 设计系讲师

上海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想600”基地的设计主题是“玩转色彩魔盒”,一共由320个模块化集装箱搭建组装而成,可以随着使用者需求变化而提供各类弹性办公空间组合形式的创新创业园区。​

一江一河,打造城市客厅

共享街道、河畔客厅——上海北苏州河路滨水空间城市设计与景观提升

主创设计师:王林 建筑学系教授、薛鸣华 

为释放滨河界面活力、打造优质活动空间,设计师结合苏州河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以“开放、通达、令人向往的最美河畔会客厅”为愿景,以“时尚、海派与历史风貌相结合”为设计定位,建设“步行化、休闲态、全时段”的高品质滨水空间,实现“三贯通、三提升”的改造目标。


社区治理,赋能城市更新

永嘉路口袋广场

主创设计师:庄慎 建筑学系教授

项目坐落于市中心老街区,周边是老式的里弄住宅,相隔不远的永康路和襄阳南路则聚集了新兴的充满活力的商业。设计创造了钢木结构的开敞围廊,廊下设有座位,中央广场为旱地喷泉,塑造出宜静宜动的空间氛围和多样的空间使用可能。

三代人的记忆花园—上海松江“人乐”社区公园更新设计

主创设计师:汤晓敏 风景园林系教授

​项目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最老旧的人乐社区的中心,是社区内唯一的公共绿地,承载着三代人的生活记忆。项目基于社区居民使用行为和需求的厚数据模型分析,将人乐社区公园更新为空间类型化和错时共享的复合型可变空间,激发作为社区“公共客厅”的活力,探索形成社区公共空间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


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

先锋沙溪白族书局

主创设计师:黄印武 建筑学系副教授 

项目充分利用村庄中原来的粮食加工作坊改造成为乡村书局,根据场地和建筑现状顺势而为,融入现代功能,通过新老建筑元素的重组,既保持了建筑形体的乡村记忆,又创造了独立的书店个性,营造出舒适宜人的乡村空间氛围,成为城乡融合的重要文化纽带。​

浙江安吉大竹园村安置农房设计

主创设计师:杜春宇 建筑学系教师

本项目作为2016年省级农房试点项目,其肩负着尊重与复兴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使命。项目围绕着乡村自然生长的理念,建筑师对基地上的竹林、田园、水系完整地保留,将民房围绕这些生产要素错落有致的有机布局,打造延续原村落的原生肌理,小巷傍水,水枕人家的浙北田园新农居。​

武汉市涨渡湖水森林鹭鸟栖息地营建与科普游憩规划

主创设计师:朱黎青 风景园林系讲师

涨渡湖项目交替种植池杉林,根据鸟类习性重构了池杉水森林及5种周边生境,并通过合理划定保护区域、构建水循环净化系统,结合公共科普活动,在持续多年的营建之下成功缔造了一处人与自然稳定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工湿地。


- END -

素材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发布、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组委会、解放日报

摄影摄像: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组委会、章鱼见筑

视频剪辑: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组委会、V1STUDIO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