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1 11:27

(本文由上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撰稿)


12月8日,中意建筑遗产修复联名展暨“築上筑”保护论坛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工程馆召开。共160多名嘉宾参加了开幕式及论坛活动,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奚立峰,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意大利总领馆文化参赞 阿尔贝托•马纳伊(Alberto Manai),以及来自全国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各研究机构同行,来自上海各区其他职能部门、遗产保护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位人士。

因上海突然降温,各位嘉宾冒着凛冽的寒风,来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展览与论坛活动,另有一些嘉宾因雨雪交加,无法如期前来。


PART I

开幕式


12月8日上午9:00-10:00,举行开幕式活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副系主任、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担任主持,几位重要嘉宾做了开幕致辞。


曹永康主任主持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教授致辞,谈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的成立、建筑遗产保护的意义及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威尼斯IUAV建筑大学前修复学教授乔治·乔尼庚(Giorgio Gianighian)先生致辞,指出上海石库门的保护值得重视。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参赞阿尔贝托•马纳伊(Albeto Manai)先生致辞,指出城市建筑保护是很重要的议题,保护遗产要和环境相呼应,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将继续加强和上海交通大学意大利中心等机构的合作。


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致辞,指出上海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435处,在12月8日“上海历史文化名城日”举行此此展览及论坛活动,对于上海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奚立峰致辞,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与意大利合作的渊源关系,希望与会专家能够通过这次机会进一步深入交流,为中意两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发展与交流做出贡献。



PART II

观展


嘉宾们参观了此次展览,展览位于工程馆一楼,规模很大,延续整个楼层通道。对于中意建筑专家们所做的保护修复成果,在展览现场能够有更为深刻的震撼和体验。尤其是各位参展专家亲临现场,本人的修复作品由本人来讲述,更能打动人,价值更高。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奚立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方曦与本次参展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责任教授常青共同观看展览。


本次参展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责任教授常青在展场与观展者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教授与本次参展专家、威尼斯IUAV建筑大学前修复学教授Giorgio Gianighian交流。


本次参展专家、威尼斯IUAV建筑大学前修复学教授Giorgio Gianighian与观展者交流。


本次参展专家、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教授与观展者交流


本次参展专家曹永康主任在展场与意大利友人交流


现场观展的意大利人

现场观展拍照的观展者


观展者在认真观摩



PARTⅢ

论坛


各位参展专家分别在论坛中讲述了其修复案例与理念。由于20多天前,本次参展专家、米兰理工大学教授马可·戴齐·巴戴斯齐(Marco Dezzi Bardeschi)不幸离世,原本论坛中他的演讲,由其女儿、米兰理工大学教授琪亚拉·戴齐·巴戴斯齐(Chiara Dezzi Bardeschi)代为讲授。

论坛现场


《风土谱系视野下的西藏山巅宫堡变迁:桑珠孜宗宫的废墟保存与整体性再现设计》

演讲人:常青教授

同济大学责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

常青教授演讲

常青教授从开展宗宫的历史研究开始,设计以现代建筑技术结合当地传统材料、工艺,保存加固了宫台废墟,复原了宫楼,在其内设计建成了古韵新风的后藏民俗博物馆。工程适应性地探索了废墟状态建筑遗产的特殊呈现方式。该工程竣工后一举恢复了日喀则市的城市历史天际线,为民族地区建筑遗产的保存、修复和利用提供了新的经验。



《马可·戴齐·巴戴斯齐的保存与再利用精选案例)》

演讲人:琪亚拉·戴齐·巴戴斯齐(Chiara Dezzi Bardeschi)

米兰理工大学教授

在演讲开始之前,先放映了一部有关马可·戴齐·巴戴斯齐(Marco Dezzi Bardeschi)教授的短片,以此来纪念这位11月初去世的国际著名修复专家。就在今年夏天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八届“欧洲历史建筑保护高级研修班”上,Marco Dezzi Bardeschi还为学员们进行了授课。

Marco Dezzi Bardeschi教授今年夏天为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第八届“欧洲历史建筑保护高级研修班”学员们授课


Marco Dezzi Bardeschi教授是意大利“保护建筑师运动”的创始人和激发者。他的离世,对于全球的建筑遗产保护事业都是一个巨大损失。


琪亚拉·戴齐·巴戴斯齐(Chiara Dezzi Bardeschi)教授缅怀父亲Marco Dezzi Bardeschi教授,并讲述其所保护和修复的代表性案例。


Marco Dezzi Bardeschi教授的保护理念在于:一方面保存现有建筑,认识到它们的普世价值,传递至未来;另一方面,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融入可兼容的再利用方案,引入新的元素,赋予原作新的价值。他很重视建筑遗产的历史叠加性,因为建筑遗产的材料本身是惟一的、不可复制的,这种绝对性与时间、与它的建造、与历史之于它的叠加密不可分,要最大限度地尊重且不加偏见地保留原作的物理实体。



《低成本修复实验》

演讲人:乔治·乔尼庚(Giorgio Gianighian)

威尼斯IUAV建筑大学前修复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

Giorgio Gianighian教授演讲


Giorgio Gianighian教授重视修复中的最小化干预,认为即使是那些被忽略的建筑,也可以用合理的成本进行修复,成本比新建筑物更低,由于经济上的节省,这些建筑更有理由被保留。因此,为了尽可能节约成本,他们会要求专业机构教授工人各种修复技术,这不但节省了开支,且能够培养工人熟练地进行修复工程。



《对于现有的设计》

演讲人:安德烈·布鲁诺(Andrea Bruno)

米兰理工大学教授,比利时鲁汶大学RLICC国际保护中心名誉主任

为保证翻译的准确性,Andrea Bruno教授的演讲由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青年学者杜骞博士翻译,不使用现场的同声翻译,杜骞博士为都灵理工大学博士,曾在Andrea Bruno教授的工作室实习过。


Andrea Bruno教授首先从自己童年的经历谈起,谈到二战结束不久,他的家在战争中被炸毁又按照原有的样子重建,如果不说都不知道它是依原样重建。这是他后来思考和从事建筑修复实践的最初根基。他重点谈了为世人广泛关注的巴米扬大佛的破坏与保护,他为此提出了一个不去修复的修复方案,主张建立一个小型的博物馆,但规划了18年,而没有最终确定。巴格拉特主教堂是其另一个重要案例,在这一案例中他创造性地利用了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修复。



《乾隆遗产研究与保护》

演讲人:王时伟

故宫博物馆古建部总工程师、研究馆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

王时伟先生演讲


王时伟先生首先谈到乾隆花园的价值,它是紫禁城四园中建造时间最晚、造园手法最高超的园林,其规划设计、营建技艺都代表了乾隆时期宫廷营造的最高水平。在保护和修复中,发掘整理了乾隆花园的传统造园工艺,对文物进行样本式的修复。其中涉及到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造园理论与实践、内檐装修工艺、园林叠石工艺等。



《从保护到再生:赵辰工作室的建筑遗产修复理论与实践》

演讲人:赵辰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辰教授演讲


赵辰先生从基于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中国建筑遗产认知谈起,说到中国的营造传统,然后谈到保护原则与策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案的价值评估,可以从历史与现状的交互作用以及优先顺序的调整两者入手;二是社会空间的意义,可从建筑单体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以及传统城市肌理中的地界意义来思考;三是过程性主导机制,主张修复工程过程中不断发现与调整,以及设计愿景要服从工程技术的可行性。最后对一些重要的修复案例进行了回顾。



《建筑遗产保护从业二十年的思考》

演讲人:曹永康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副系主任、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曹永康主任演讲


曹永康主任谈到自己从1999年带着学生做测绘,今年刚好20年,这也是中国保护较大规模展开、发展变化最大的20年。这20年在新技术的运用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在保护理念上,也从过去注重建筑表面形式的好看与否,到对于真实性、历史信息保存的重视。还谈到历史建筑再利用的问题,指出过去只管修,不管怎么用,甚至害怕去谈利用,最后往往因为没人用,反而缩短了下一次维修的时间间隔,造成频繁的修缮,走到了保护的反面。同时,曹永康主任也提出了这些年建筑遗产保护中关于复原和过度修复的争议话题,供大家思考和讨论。



PART Ⅳ

花絮


我们选择了有关此次展览及论坛的点滴细节与花絮,以展示给大家一个更全面的样貌。

本次参展人、现已87岁高龄的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安德烈·布鲁诺(Andrea Bruno)腿脚不便,行动需扶持拐杖。他来到上海交大后,不愿麻烦策展团队特意照顾,表示要跟随前去工程馆观看布展情况,令人感动!(摄影/杜骞)


本次参展人、威尼斯IUAV建筑大学前修复学教授、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乔治·乔尼庚(Giorgio Gianighian)先生的妻子也随同前来,她在意大利从事美术工作,带着优雅的艺术气质。办展期间,他们俩经常一起在策展团队的办公室工作。(摄影/丛绿)


本次论坛的演讲人之一、米兰理工大学教授琪亚拉·戴齐·巴戴斯齐(Chiara Dezzi Bardeschi)在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的办公室里,与策展团队一起商讨论坛事宜,修订演讲内容。


展览前一天晚上,策展团队的小伙伴们到了深夜11点左右还在忙碌。为了这次活动,大家已经加班好一段时间了。

策展团队制作的展览宣传册及案例集图书

早在1933年,现在设展的工程馆就曾迎接过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马可尼勋爵夫妇的到访,现在工程馆的庭院内依然树立着当年立起的、象征上海交大开创无线电课程的铜柱——马可尼铜柱。策展团队在马可尼铜柱下放置了醒目的展览标识。

工程馆楼梯上也悬挂上了宣传条幅

展厅内放置了3台电视、5台投影,轮番播放各参展人的修复案例及视频资料。


本次中意建筑遗产修复联名展暨“築上筑”保护论坛由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负责策划和实施。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8日结束,欢迎大家前往观展。


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工程馆一楼


这是本次三位意大利参展专家“同框”的照片,11月初刚故去的米兰理工大学教授马可·戴齐·巴戴斯齐(MARCO DEZZI BARDESCHI),仿佛静静地在展板上倾听安德烈·布鲁诺(Andrea Bruno)教授与乔治·乔尼庚(Giorgio Gianighian)教授的交谈,而这两位教授当时在说:“我们向MARCO问好!”(摄影/杜骞)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