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31 00:00

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1]——2018第四届东方设计论坛综述

徐媛媛 周之澄 孟 乐 周予希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全文发表于《中国名城》2019年第一期)



摘要:为探讨如何将中国文化基因植入城镇和乡村建设的设计体系,全面研究地域振兴与东方设计文化传承创新的相互关系,2018年12月22日至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办的第四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8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邀请国内外设计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主旨内容发表演讲报告,并在大会报告后召开四个不同议题的平行论坛。本文对此次会议的学术报告和发表论文进行综述,从论坛召开情况、包豪斯与东方设计学、地域振兴与环境设计、用户体验与服务设计这几个维度对此次研讨会的研讨内容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阐述。

关键词:地域振兴;整体设计;东方设计论


2018年12月22日至24日,以“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为主题的第四届东方设计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活动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设计院和德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匈牙利、巴西、马来西亚等国家的15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走向国际化和学术化、专业化的东方设计论坛

第四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8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教外司际﹝2018﹞2730号),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设计科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Design Science,缩写为ISDS)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承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名城》杂志社、濂溪乡居(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合办;上海地产闵虹集团、麦肯锡城市设计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赢富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南京艺术学院上海校友会协办的正式国际会议。

23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方曦首先代表学院致欢迎词。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副主席、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学术委员会现任主席弗朗克·哈特曼教授,亚洲设计师联盟主席、日本名古屋大学院国本桂史教授,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副主席、韩国产业设计师协会主席、弘益大学车康熙教授,以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助理兼副总编辑胡永旭编审先后致辞,并从各自角度分享对设计、东方设计学、地域振兴和整体设计的理解和看法。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the GOD-Prize 启动仪式和国际设计科学学会ISDS-GOD-Prize 优秀论文奖和突出贡献奖颁奖仪式。深圳大学蔡佳俊博士的《设计实践和理论中的 “权威”问题》等10篇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周浩明(清华大学)、孔繁强(上海交通大学)、郑德东(东南大学)三位教授由于参与雄安新区管委会委托ISDS组织的《雄安新区城市家具导则》编研工作并取得创新成果而获得ISDS杰出贡献奖;上海交通大学李鹏程老师则是设计了ISDS的logo并被采用而获此殊荣。


颁奖仪式后,举行了国际设计科学学会成立4个分会授牌仪式。高须贺昌志教授(ISDS副主席、日本环境艺术学会会长、埼玉大学教授)、国本桂史教授、哈特曼教授、车康熙教授代表ISDS分别为拟设立的ISDS艺术与科学分会(上海交通大学)、ISDS环境设计分会(清华大学)、ISDS工业设计分会(浙江大学)、ISDS公共艺术设计分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四个分会授牌。周武忠强调,今次拟设立的四个分会,只准从事非营利的学术活动,请相应的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尽快筹建,择时举行成立大会,积极开展设计科学和艺术的研究和交流。

随后举行的两场大会报告特邀浙江大学罗仕鉴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顾平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的特邀专家向与会代表分享了8个主题报告,并有4篇获奖论文在大会发表。平行论坛分四个场次进行。平行论坛一由戴力农教授主持,以“用户体验与服务设计”为主题,蔡晴晴、马库斯(巴西)、姜慧、罗嘉怡、王嘉睿等分享了研究成果。孔繁强教授主持的平行论坛之二则聚焦“地域振兴与环境设计”,由冯节(中国美术学院)、王红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苏金成(上海大学)、胡杰明(东华大学)、闻晓菁(上海交大)、胥青(上海交大)等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平行论坛之三是南京艺术学院上海校友会组织的“东方尚美艺术沙龙”,南艺在沪高校工作的10多位校友老师交流了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经验。平行论坛之四则围绕“城乡景观营造”主题,组织参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乡景观营造丛书”的10多位作者,对乡村振兴、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景观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进行了深度交流。

从包豪斯到东方设计学

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前院长、学术委员会现任主席弗朗克·哈特曼教授首先以《功能,传统和秩序:包豪斯——现代设计的门户》为题做了大会报告,他从视觉艺术、媒介演变和产品实例等方面充分诠释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首先,哈特曼教授以包豪斯早期的康定斯基的极简风格绘画为美学基础,和由赫伯特·拜耶设计的“通用字体”(Universal)带来的新的视觉体验,从字体方面阐述了包豪斯的“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哲学的起源之一。随着时代的进展,新的技术、材料、需求对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功能与造型合一的理念则在家具、鼠标等工业产品设计中得到发展,包豪斯理念成为经典设计与现代创新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在新时代中得以传承与延续。

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陈璞博士在其报告《包豪斯在上海的痕迹》中,通过丰富的史料图片,展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上海留存的历史建筑作品,以此为线索剖析上海现代建筑的端倪;并通过梳理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发展沿革、教学资料、设计手稿等,引导听众进一步发掘包豪斯在上海的历史痕迹。

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助理教授蔡佳俊博士在《设计实践和理论中的 “权威”问题》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很多在西方学术中发展出来的观念和逻辑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非西方现代学者头脑中的权威。也可以说,由于西方在学术上的权威性,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在各个学科中都十分普遍地存在,并且似乎已经成为许多现代学者的潜意识。就设计领域来说,这造成了大多现代学者和设计师在理论和实践中以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为标准和典范,而即使有些学者和设计师在尝试重新发现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或尝试将设计结合中国的传统的时候,仍不可避免西方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蔡佳俊认为,东方的儒道传统中的诸多因素则可能为我们提供解决各种西式现代化带来的危机而走出困境的办法。就设计和审美领域来说,西方权威的垄断带来了审美上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发展。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儒道权威的重建。论文就儒道权威重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所将遇到的困难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

作为2018第四届东方设计论坛主席,周武忠教授发表了《三论东方设计——解析东方设计学建构中的若干关系》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东方设计学的构建将运用东方智慧以设计的途径服务于今人精神和物质层面的需求,继而搭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以此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周教授的报告着力于探讨东方设计学在建构过程中涉及的若干关系,包括东方设计学与东方学的关系、东方设计学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及其文化立场,以及东方设计学与传统和现代设计之间的联系,从而厘清东方设计学与相关学科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东方设计学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勾勒出系统化、科学化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架构。

中国特色镇发展论坛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特聘教授薛红星发表了《东方设计学视角中的中国特色镇》的大会演讲。他说,东方设计论坛已经成为汇聚智慧、传播思想、创新创意、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极具影响力、品牌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地域振兴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紧密相联。作为率先提出构建中国特色镇学的学者,薛红星认为:周武忠教授倡导的东方设计学及理念给了他重大启发;东方设计学是为特色小镇创新发展注入特色镇基因的重要动力源;东方设计学对于中国特色镇发展具有极为现实的应用价值,对于中国特色镇学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特色小镇、特色镇发展带来了设计的巨大市场需求与空间。他从文化维度、全域维度、美学维度、三生维度、包容维度、产业维度、发展维度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东方设计学如何为中国特色镇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设计供给。地域有境,设计无境。创新成就未来,设计改变世界。小镇承载大梦想,东方设计新时代。

苏州园林设计院董事长贺风春教授则以《国际语境下的江南园林传承与发展》为题,藉中华艺术精华的苏州园林艺术,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东方设计思想的最佳路径。她以时间轴的方式梳理14至18世纪中国古典园林对欧洲产生过的重大影响,并按照地理区位的划分展示中式园林海外出口的实践案例。贺凤春认为,17至18世纪短时期所碰撞出的一系列“中西合璧”的文化产物,表现出的仅仅是符号化、片段化的中国元素,未深入到中国文化核心思想理解的层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华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中国传统园林走向国际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输出目的、输出风格与品质、输出形式以及输出市场方面皆有革新的必要性与提升空间,通过造园思想与美学精神的传承以及国际语境和科学进步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与美在意境的美学精神才能在出口的同时真正被世界人民所领略与体会。

地域振兴与环境设计

日本环境艺术学会会长、埼玉大学教授高须贺昌志《日本环境艺术的发展趋势》中着重介绍了日本环境艺术学会的成立初衷、发展愿景、年会展览以及会员作品等,通过会员们的研究与实践,学会旨在重新定义“环境艺术与设计”这一概念,力求解决现代生活中社会发展与环境设计脱节的问题,从而对日本的现代艺术设计领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来自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的简·克莱门斯·邦盖斯特教授做了题为《废弃矿区到新区——德国矿区关闭后的修复》的报告,他首先指出修复废弃矿区具有三项重要的义务:防范废弃矿区对环境和健康造成的危害、对矿区土地的修复与再利用以及水资源的整治;结合欧洲中部莱茵河地区矿区在不同时期的改造和修复实例,分享了将废弃矿区转变为新区的修复流程方案;他认为,应将矿区修复纳入到采矿计划的考虑范围之内,突破“先采后修”的常规做法,在开采的同时就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即将整体设计应用于矿区的运营与管理之中。

日本名古屋大学院人造环境设计研究所所长国本桂史教授《综合知识与多元化•整体设计》的报告中首先启发听众思考人类该走向怎样的未来,并借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的有限理性观点,分享如何通过整体设计满足高龄化病患群体的日常生活与使用需求。

萧冰陈昕雨发表的《新媒体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建构以及城市品牌振兴研究》一文认为,具有“交互性、参与性、沉浸性”的新媒体公共艺术能够在真实的物理空间中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更加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视觉习惯,能够有效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提升城市品牌与文化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顾客价值视角,作者选取芝加哥、纽约、费城、上海、北京等国内外的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作为调研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呈现新媒体公共艺术从业人员与普通公众这两类群体对新媒体公共艺术、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品牌的认知情况;同时指出,新媒体公共艺术所营造的感官体验与互动体验正是使用一种新的叙事方法使受众的个人记忆演化成为城市文化,在此基础上得以发挥城市品牌振兴的“马太效应”。

用户体验与服务设计

唐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用户体验总监蔡晴晴在大会平行论坛中分享了题为《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全局化服务体验创新》的报告,她认为在不断叠加的消费场景与多元化的消费渠道下,构建全局化的服务体验设计是服务商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她以美食消费为例,通过构建“分享美食、回忆美食、收藏备忘”的美食消费体验地图,深入剖析顾客在美食消费的全流程中所涉及的体验活动与消费偏好。

来自巴西维索萨联邦大学的马库斯副教授发表的《区块链与地理标志产品》首先解析了区块链背后的运行规则,指明其具有明晰性、安全性和对等性的特征;继而从产业分类角度对区块链生态系统进行整体回顾,并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地理标志产品从而促进城镇地域振兴的可能性。

赢富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姜慧先生围绕《人因与创新设计》一题,结合公司提供的眼动仪、脑电分析设备等案例演示,阐释基于实验室仪器的人因测试数据在创新设计研究中的采集方法、分析模型及其作用意义。

曾获2015年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大赛(UXDA)二等奖的罗嘉怡《服务设计X农村零售》中分享了其遵循“提升零售效率”和“优化农村消费体验”这两大新零售原则下设计出的一款农村零售手机应用软件,她基于用户调研总结出农村熟人社交的一系列特征,通过实现仓储和物流信息数据化提升零售效率,添加“买手形式”、“团购形式”等应用选项丰富商品种类、降低商品价格,以此优化农村消费体验,为听众展示了一个将用户体验调研与设计实践完美结合的精彩案例。

华东理工大学于炜等在《跨界融合视域下的当代整合创新设计略论》大会报告中指出,在万物互联背景下,社会诸多领域间的深度融合与跨界创新使得设计不断突破各个行业旧有观念、学理、技术、模式等壁垒桎梏,因此打破和重组复杂的产品、服务、体系等元素,利用跨维度资源共享实现“科技+艺术+生态”协同发展的整合设计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整合设计原理来说,跨界协同性、融合集成性、有机动态性和交互服务性成为整合设计的四大特征,设计者需要遵循天地人合一、社会性统筹、前瞻可持续、反向颠覆性、系统服务性以及优化继承性这六大基本原则;此外,于炜等还罗列和阐释了痛点挖掘法、尺度平衡法、发展跟进法、生态闭环法、品牌文化法等整合设计方法。他认为,多维层面的叠加整合或聚变升华正是整合设计的内在基本原理和创新魅力所在。

结语:地域振兴——“三生”融合的整体设计

在开幕式上,周武忠教授就首先阐明了本届国际会议的选题背景。他指出,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等多项国家战略,地域振兴成为我国社会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也给设计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事实上,地域振兴不只是我国也是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尽管我们的设计学已经升格为一级学科,设计的历史已经从设计1.0发展到设计4.0;然而,由于地域振兴涉及资源、环境、经济、宗教、政治、文化和社会,传统设计抑或当下的所谓大设计也不能完成地域振兴所赋予的设计任务。时代呼唤基于地格的创新设计——地域振兴设计,她是一种以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简称CAS)或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为理论基础的整体设计(holisticdesign)。

周教授进而指出,本次会议的初衷,就是要唤醒设计学人,用human-centricdesign的整体设计思维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设计理念,加速“设计”与“产业+生活+环境”的融合创新,建立东方设计学、信息设计学、产业设计学、城乡设计学、环境设计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构建健康的世界设计新格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次会议作为国际设计科学学会的首届年会,主题就是“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通过探索地域振兴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设计的力量。

从这次会议的征文情况看,无论是萧冰的《新媒体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建构以及城市品牌振兴研究》,童成帅的《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研究》,还是于炜教授等撰写的《跨界融合视域下的当代整合创新设计略论》,从60多篇论文成果和前述主题演讲内容看,以“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为主题的第四届东方设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全国艺术学项目“文化景观遗产的“文化DNA”提取及其景观艺术表达方式研究”(项目编号:15BG083)阶段性成果之一。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