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4106 
2022-2-17 17:00

维度Dimension2022年寒假特刊丨茧房之内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



风景园林

Golden Touch


陈韵如  王小钰  张可 丁家辉  裴诗纯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2021级风景园林专硕


设计说明

该设计以“点石成金”为主题,定位为后工业时代文化和艺术活力中心,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品牌、业态和活动入驻,以及艺术家、音乐人等参与。

场地内的福新面粉厂曾经是闵行区的重要工业象征。在后工业时代,本设计方案采用“REtain-REmember-REconnect-REvive”策略,在保留工厂旧址、记忆场地文化和工业历史的基础上,创建连接城市和黄浦江、激活周边人群活动的活力中心,满足如今高压力生活下周边居民、学生和打工人对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需求。


幕后故事

这次设计项目对我们许多第一次到上海求学的同学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不仅拥有了沿江城市公园的设计体验,也对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发展和建设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设计过程固然辛苦,但意义非凡。





风景园林

Space Justice ——for Human and Nature


陈韵如 王小钰 张可 丁家辉 裴诗纯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21级风景园林专硕



设计说明

从“空间正义”角度出发,重新定义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空间正义的概念,即不仅仅是人类内部的空间分配公平合理,而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空间分配公平。我们注意到原场地的现状是将人、鸟类、水禽、两栖动物和昆虫等排除在外的,为了达到以上群类的空间分配公平,我们将现有场地的植被郁闭度情况与生长状况做了千层饼式的叠加,选择了最佳的可改造人类活动范围。通过羊毛算法,矩形至六边形再到八边形的渐变模块将场地重新整理,再将不同功能需求填入不同单元——净化水渠、生物栖息地、市民活动地……在水岸处理上,考虑到驳岸的耐用性、分割空间的高效性、生物栖息可能性和亲水游玩的安全性,采用由六边形驳岸至八边形镂空砌块的处理方法。综合水岸,场地内部,营造的是植物、动物以及人,各有一席之地的新型空间正义绿地。


幕后故事

此设计是硕士一年级的课程作业,也是我们五人团队的第一次磨合与尝试。初次接触数字景观,我们都有些无力,一次次电池组的搭建,一个个制作模型的方案,我们不断否定旧的,提出新的,才呈现出最终的效果。组内的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也非常感谢课上和课后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




建筑系

“LOOOP”公园 



  DANIEL OSORIO 陈艺璇 邓宏远 赵浩达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2021级建筑设计专硕

设计说明

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桂箐路是一条比较有意思的街道,它与南北向的上澳塘之间有一条长长的绿带,而且街道的东西侧分别是曾经的漕河泾开发区的工业区和近些年规划开发的新型园区。桂箐路成为夹在两个地块之间的一条边界:西侧的老工业园缺乏活力,但有大片的空余空间;东侧的商办综合体活动丰富但是缺乏运动空间。因此如何沟通东西两侧成为我们设计的重点。本方案通过柔化边界的方式,在绿化带串起三个循环跑道,同时加入亲水平台,树间穿行步道,漂浮广场,外立面改造,步行桥等,同时激活两岸活力。并且把整个场地融入运动健身生活圈,艺术展览文化圈、生活消费经济圈,形成一个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LOOOP”公园。

​​

幕后故事

这次设计来自于刘宇扬老师针对研究生一年级的教学课题——社区微更新。我们花费了很多个礼拜在刘宇扬老师教学下的城市研究和设计学习。中期汇报以前,我们针对最基本最实际的问题出发,针对该街道汇总与归纳了现存的问题。后半期,我们大胆地对城市进行设想。在一套完整的逻辑的串联下,绘成了最终作品。这也让我们开始用逻辑思考如何去控制一个设计,如何将故事串联在一起,以及如何让它更具有说服力。





建筑系

宜州路街道更新


曹鹏 成帅 BING WEI CHEN MARCO LICCARDO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2021级建筑设计专硕


设计说明

在本次虹梅街道社区微更新的设计课程中,我们小组选择了宜州路作为设计对象。通过前期的基地调研我们发现,宜州路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段,以田林路为界。宜州路北段两侧均为办公区域,西侧的华鑫一期有着十分重要的屋顶绿化资源,但利用率不高。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宜州路北段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拥堵现象十分明显,人车混行现象也很突出。究其原因是因为宜州路本身的道路宽度不够,以及缺少必要的自行车道,并且人行道被共享单车挤占。宜州路南段两侧为政府部门以及太平洋保险公司,均有封闭的围墙阻隔,最南端是  一个规模颇大的幼儿园。整体车流量较少,但同样缺少适宜的人行道。


针对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两种设计策略以解决南北两段道路的问题。对于北段,我们将原有的双向单车道改为单向双车道,以减少车行压力。同时将西侧的人行道合并至东侧,从而在东侧形成较大的人行区域,与此同时,在西侧的场地内重新设计绿化区域,使其内部存在一条步行道,以满足西侧人流的需求。而在东侧,为了减少行人横穿马路造成交通拥堵的现象,我们在东侧设置过街天桥,并将其与西侧屋顶绿化连接,从而提高西侧屋顶的利用率。并且利用桥下空间形成集中自行车停放点,以避免自行车侵占人行道的现象。对于南段,我们结合南端的幼儿园,将南部道路打造为幼儿园的室外活动空间。首先将原有的双车道改为单车道,且将其曲线化处理。之后利用道路两侧的空间设计出适合小朋友进行室外实践的空间,例如温室花房,涂鸦墙,室外沙滩等等。同时为接小朋友的家长也专门留出了休憩等候区域。由此可见,南北两段的道路改造的策略完全不同,都是为了解决场地现有的实际问题。

幕后故事

自中国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始,为经济发展划定特别区域进而吸引资本与人流已经成为全中国驱动投资与城市化的一个关键手段。在一个个此时的“新区域”中,快速城市建设带来了诸多的新情境。作为上海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倾斜以及以发展为导向的规划为漕河泾开发区注入了活跃的资本以及人流。而作为“新区域”的漕河泾开发区也在自身的新陈代谢中,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次设计,传达我们心中对于“新区域”未来的设想。在此次的设计中,伴随刘宇扬老师与张益凡老师的指导,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的行为与活动在设计考虑中的重要性,并能够从最基本的角度出发,利用已经掌握的设计技巧去处理好流线组织、功能策划、人流引导、景观建筑形式等要素,并使我们的城市更新故事更有说服力。





视觉传达

汉字实验室


许萌 施玥 王源路 蔡鑫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2020级视觉传达专硕+IIDE



设计说明

继我国“三胎政策”出台,儿童人口的基数剧增,亲子业态时代到来。近几年因为移动设备的发展以及疫情的影响,移动端游戏教育类APP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但由于线下交互比较弱,不易复习和记忆,因此在双减趋势下,兼具线上+线下的“AR游戏基因”将会受到追捧。

 

汉字实验室是以处于【全脑开发关键期】的3-6岁儿童为目标、以开发儿童多元智能为导向、以AR foundation为技术基础的设计实践。本项目打破了目前儿童汉字识字的局限性、单一性和碎片化,既可以促进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能帮助儿童以开放的思维面对汉字学习,是一把能够开启幼儿全方位潜能的钥匙。通过对儿童的认知和动作交互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对汉字的字根字素构字特点进行拆分组合,找到儿童认知发展与识字法中的契合点,设计出一套合适的汉字公式。

 

字根识字法和AR实验游戏的形式对于儿童的思维培养具有重要创新意义。汉字实验室用字根识字法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儿童在社会认知方面的独特性,将利用儿童的猎奇心理引入实验室的概念,实验即游戏;并将常用字以汉字图谱的形式串联在了一起,从碎片到系统化。同时,AR儿童互动游戏以生动有趣的虚拟汉字模型、实体汉字卡片,AR技术独有的交互性、沉浸感、和想象性的特征,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交互,符合儿童具象思维的特征。


幕后故事

整个App几乎更新了四五个版本,从最初的2d游戏进化成AR游戏,最终又新增2d和3d场景,因为团队一开始全是做视觉出身的设计师,所以在开发和落地实现方面很艰难,不过可喜的是最终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也希望这套设计不管从字体到卡片再到游戏方面都能让玩的小朋友喜欢~





封 面 故 事


艺术家盐田千春认为,人因肤色而被划为不同人种,而衣服像是人的第二层皮肤,划分了性别,也成为了刻板印象的来源。

 

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人们在虚拟空间的行为与选择形成了又一层个人形象。比起皮肤,它更像是一个束缚的茧。这个通过表态与刷新建立的虚拟自我,放大了人们身上的一些特性,却也限制了个体能存在的维度。

 

同时,人们亦习惯于从碎片化的信息中窥探事件,用只言片语为周围的事与人贴上标签,让虚拟空间本身便也成为了一种茧房。观点在网络空间中被标签化地传递,丧失了真实性,慢慢地与现实脱节,形成线上与线下的错位。其中,解读设计的维度亦趋向封闭,设计产品也会为了回收利益迎合这种现象,用一种附和助长着赛博茧房,这是否违背了设计的初衷?

 

在此次封面中,金属色心脏再现了这些信息茧房中失去色彩的人们。随处可见的标签围绕着茧,似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表达了片面的定义对人的束缚。茧与茧之间独立而疏离,象征着网络空间看似是个热闹的集体,实际是发声碎片的堆积场,充满隔阂。而背景中的线使茧房之间藕断丝连,暗示人们本有共同的归属。

 

茧外自有一片天地,世界的光明与黑暗都始终向你展开,等待着你去发现,去改变。







维度 Dimension

封面:潘奕婷

编辑:张智晨

审核:沈思言

作品征集:DSSU学生会内联部


感谢各个专业老师、同学对于学报的支持

维度设计学报投稿途径:

秀米邮箱:vuzp45@163.com

网易邮箱:vuzp45@163.com


维度设计学报投稿要求:

每件作品应尽可能含有作者姓名及照片

指导教师姓名、课程名称、作品图片

设计说明及幕后故事六项内容

以 word 或秀米图文形式提交

设计说明与幕后故事应在150字左右


设计学院学生会出品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