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状态是凝固的,但建筑中的人却是流动的。凝固的空间如何满足流动的使用需求?
我的回答是,将动态的场域和活动叠加成一座凝固的建筑。
本次的设计原型是场地上人群的动态模型。我认为人群的活动会形成各自的公共场域,并且相互挤占。设计从代表人群的泡泡的挤压开始,置入人数、聚集地等参数,利用Grasshopper 和Kangaroo形成二维的界面。
我们选用1933老厂房3F南侧近1000平米的纵向场地。两个内楼梯、大的面积与长空间是设计的挑战。
1933前身为屠宰场,和我们素食餐厅的选题形成对比,于是我们取名“素岸”,表达放下即解脱、走向彼岸的期许与嘲讽。
这是《室内设计3》的课程作业。其实不少地方在前期并不为老师认可,但我们两个比较固执地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感想的话,课程之外多读点书总是有好处的。
文化衫背后的毛面图案是交大庙门的形状,意在呼应文化衫的文化特征,图案的颜色和衣服一致,意在弱化文化属性,让这件衣服在平时也能被轻松穿着;而上面的魔术贴也可以根据活动场合或者个人需要随意组合,参与活动展现文化时贴上对应的魔术贴,营造活动文化氛围;个人出行时贴上自己喜欢的魔术贴,打造个性的自己。
衍生品设计:“想她”——设计学院12·9歌会帆布袋
延续了FreeTag文化衫的理念,通过徽章的可拆装处理,使得帆布袋的形式多样化,从而达到增加帆布袋使用频次并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
作为一个真正需要小范围商业落地的项目,我们方案最终构想的产出实际经过了漫长的迭代过程:从一开始拍脑袋想到的TRY小组名(既代表了成员名字,又含有理念);到过程中和淘宝店家斗智斗勇,一次次跑去找小树林的阿姨,尝试找到甲方爸爸们;到最后精心彩排pre,帆布袋收到好评,总流水还不错……一个月风风雨雨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川西林盘作为川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景观,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成都市锦城公园),形成了独特的大地风景,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
设计基地位于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东北部,呈现典型川西林盘肌理,田林水宅相映。设计中给予了场地肌理与文化最大的尊重,挖掘场地林盘文化,保护特有生态基底,保留传统生活记忆。
我们搜集了场地的历史影像,发掘出一个未被记载的故事——包家院子故事的戛然而止。我们以这个故事为基础,基于历史文献补全了包家院子完整的发展脉络,并且通过景观的手法将其重现与演绎。
整个叙事性景观分为四个章节——发展、兴盛、衰败与回望。我们将公园的游憩活动安置在发展与兴盛的篇章中,以此塑造一个鲜活的热闹场景,恍若林盘的繁盛再现。而衰败与回望的篇章则更加偏于重情感与氛围的营造,并以此传递我们的思考和态度。
通过叙事性景观设计的手法,呈现川西林盘随时间流逝所历经的模样,让人可沉静身心,细细品味独属场地的风貌,领略独属林盘的文化。“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与遗失已久的乡愁做一次最深情相拥,期望赋予林盘新生与活力的同时,也留住那些属于她过往的记忆。
或许我们的前路就是这样的,跌宕起伏,总在盛衰之间无数次重复,并不盛大,却总有属于自己的高光和色彩。我们需要记住那一瞬的光,用它给在负面情绪下的自己一点鼓舞。封面的背景则采用了富有光泽感的流体金属,随着主体图形的颜色变化着,代表着浮华中的种种诱惑,但他们始终不应该夺走属于我们个体的独立性与色彩。
最后这张封面也是为了纪念维度学报成立一周年,进入到下一个更好的循环当中。愿维度学报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守住浮躁信息时代中的一片净土。
维度 Dimension
封面图设计:沈思言
文案编辑:沈思言
排版编辑:瞿异辰、陶依怡
审核:陶依怡、林婧珥
作品征集:DSSU学生会内联部
感谢各个专业老师、同学对于学报的支持
维度设计学报投稿途径:
秀米邮箱:vuzp45@163.com
网易邮箱:vuzp45@163.com
维度设计学报投稿要求:
每件作品应尽可能含有作者姓名及照片
指导教师姓名、课程名称、作品图片
设计说明及幕后故事六项内容
以 word 或秀米图文形式提交
设计说明与幕后故事应在150字左右
设计学院学生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