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 10:25

回顾 | 2021上海交大设计学院《科技向善 社会协同》用户体验论坛

       2021年11月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主办,用户体验设计师社群「鱼缸」合办的用户体验领域论坛《科技向善,社会协同》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圆满落幕。此次论坛通过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B站官方账号及鱼缸视频号进行全程线上直播,线上线下观众人数累计达7000多人次,反响热烈。

       本次论坛期间,除了嘉宾老师们精心准备的干货分享,还有令人捧腹的即兴戏剧体验、个性十足的线上捏脸游戏、以及思想碰撞的圆桌讨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论坛的精彩内容吧~

开幕致辞

       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教授致开幕词。

       科技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每一次技术的革命都通常进行30-50年。头20年是关于科技(钱变知识),后面的30年是关于科技的运用(知识变钱)。第一次工业革命花了30年,期间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和身体力量。第二次革命花了50年,解决了距离问题。第三次技术革命会解放大脑,人类的大脑。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是关于肌肉的竞争、速度的竞争,但这第三场革命则是智慧、知识、用户体验的竞争——也就是今天的主题,面临科技带来的用户体验的巨大机会,大家需要重新思考现在的创新。上海交通大学有125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两所大学之一。那么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应该走向何方呢?上海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五个价值理念正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质量,开放,共享,责任与爱。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更应该培养人才,反思教育,发展学科,以以人为本的设计手段,赋能科技向善,促进社会的协同。

上午场-讲座精彩回顾

       上午场的分享在主持人李斌老师的介绍下拉开了序幕。

设计逻辑是认知「中国方案」的思维方式  /  柳冠中

       论坛的第一位重量级分享嘉宾,是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来自清华大学的柳冠中教授。借由“科技向善、社会协同”的主题,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要想屹立在世界之林,势必要创造出有特色的中国方案。而中国设计则是通过设计的思维逻辑推理出未来发展的路,创造出未曾有过的生存方式,助力中华民族复兴。

       那中国设计的认知逻辑是什么呢?柳冠中教授认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围绕“目标系统”拆解外因(实事)及内因(求是),并详细分析内外因的权重及关联关系。

     【目标系统】我们必须清楚目标系统的设计思维逻辑,回归本源认知初心要做什么?走什么路?再去选择工具和技术。设计的创新研究是本源,万变不离其中、以不变应万变。而技术是不断更新迭代的载体,是被选择和组合的。柳教授认为,设计需要去认知目的,而不拘泥于载体。

     【外因,内因】关于内外因的关系上,柳教授特别强调:外因的重要性远高于内因,任何物种或人造物如果不能适应外因的变化,只能被淘汰。但为了顺应时势,改变我们内因就成了唯一选择。审时度势、物竞天择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进化、突变来提升适应度。

       回归设计教育,我们需要用认知逻辑重新思考中国的设计学科体系要培养什么养的人才?柳教授提出: 从“T”型人才向“十”字型人才培养转型。培养学生从“认知力—扩知识—探索—创造知识”方向发展。具备宽的眼界、系统化的格局、以人为本的认知观念。最后,柳冠中教授提出他对设计师价值的深刻理解。

体验助力音频内容生态  /  昌琳

       上午的第二位分享嘉宾是喜马拉雅的用户体验设计总监昌琳老师,也是「鱼缸」用户体验社群的主席。昌琳老师2016年加入喜马拉雅,在音频内容领域已经深耕多年,他分享的主题是《体验助力音频内容生态》。

​       昌琳老师的分享从“音频”,“内容”和“生态”三个角度去阐述了体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他首先介绍了音频这种媒介内容形式,远在文字出现之前,音频就在人类的文明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现代科技的发展给音频带来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音频经济的市场潜力尚未被完全开发,需要进一步探索听觉带来的体验,喜马拉雅在有声剧等体验形式上做了充分的调研,以便满足用户的需求。未来音频面对的全场景生态也意味着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交互式的体验,智能音箱等设备在尝试满足用户这种体验过程。

      昌琳老师认为,进入互联网下半场后,内容将会越来越重要。用户对于内容的审美持续提升,优质内容会逐渐分化为精品内容和快消内容。对于音频这种形式,更适合走精品内容路线。所以喜马拉雅做了大量用户调研,确定需求方向,在几个自制剧场项目上投入很大精力。另外,喜马拉雅也在通过技术能力来改善创作内容的体验,他为我们展示了使用TTS技术制作的已故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老师的声音,惟妙惟肖,令人动容。这也体现了本次大会的主题:科技向善。

      然后,他又为我们分享了平台、用户、创作者之间的生态组成逻辑。目前内容生态发展的阶段已经可以让内容生态形成商业上的自闭环,而平台所做的是帮助声音创作者建立知识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喜马拉雅也在构建价值体系,信息体系和行为体系三位一体的智能体系。最后,他为我们展示了根据真实用户故事改编的短片,让大家感受到音频内容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体验。

面向未来的临床研究云平台:打造灵活、智能、直观的产品体验  / 谭家东

      上午的最后一位重磅嘉宾是来自上海耀盛健康科技的首席策略官和产品副总监谭家东老师,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数学专业,并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MBA,先后在高盛、谷歌公司任职多年,拥有丰富的投资和创业经验。他从临床研究的业务出发,引发大家对如何打造灵活、智能、直观的产品体验设计的思考。

       首先,谭老师讲解了如何定义产品AuroraPrime(一种临床研究管理平台),以临床研究为例,该业务领域非常专业化与复杂,集诸多研究员、科研工作者的协同努力验证药物、技术等健康方案是否对疾病的诊疗有效。为这样的领域做产品设计,要注意切入其中的某一个市场,为同一场景下的共同用户需求提供一套解决方案,我们通常说的好产品指的就是贴合特定用户+场景的需要,帮忙解决特定任务中的痛点问题。

       其次,谭老师通过三个角度讲解如何提升产品的体验,满足、激发特定场景下用户的正向感受。第一,聚焦于用户的使用感受,采用封装的方式提供用户直观、符合任务目标的功能组,而非简陋的功能堆砌;第二,思考设计时需要挖掘、掌握特定场景下的任务基本原则,类比物理学界四大基本力统一,同时满足各种看似矛盾的需求,让它们恰到好处地统一在产品中;第三,复杂的场景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在构思设计时特别要聚焦于场景目标,微妙地Trade Off(权衡)由利益带来的不同原则,不断打磨产品体验。

上午场-互动游戏


实验性即兴社交协作游戏创意设计  /  刘卓

        在听完了上午三位嘉宾的分享之后,我们进入到了本次论坛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环节。互动游戏由业内知名数字艺术家、跨界创作者刘卓老师策划并执行。刘卓老师共设计了两个线下游戏和一个线上游戏。其中上午场进行一场线下游戏,下午场则是线上线下游戏同步进行,确保线上线下的参与者都能融入到论坛的互动中。

下午场-大会致辞

        下午的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董占勋博士首先致辞。

       作为用户体验论坛,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与鱼缸合作举办的这次活动每个服务触点都很完美。
1896年起,交大因图强而生,也因改革而兴,交大的设计也是因改革而兴。交大一直以来有理工科强校的印象,但交大四十年前就开始了美育教育。在交大开展设计、艺术和美术相关专业,提升交大学子们的美学素养和创新设计精神。今天创新设计论坛的顺利举办,离不开戴老师发起的用户体验社群「鱼缸」的推动,正是这个交大校友众多的社群的积极努力和丰富经验,让原本复杂的组织事项变得如此平顺。

      在QS排名上,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声誉与雇主声誉都在前30,学术声誉大家理解,雇主声誉就是交大校友在艺术与设计领域的评分,可见交大校友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同样的,在五湖四海的交大校友们,正如鱼缸的许多小伙伴一样,都将自己对母校的热爱,转化成为对设计行业发展的一种动力。

下午场-讲座精彩回顾

    下午场的分享由知名体验设计专家葛颖菁老师为大家主持。

面向可持续未来的体验设计  /  贺鸣

      下午为我们带来分享的第一位重磅嘉宾,是远景智能产品体验设计总监贺鸣先生。从宏观的背景出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未来面临巨大挑战,能源转型迫在眉睫。在“碳中和”“碳达峰”等概念冲击下,设计师的视角,如何去看待并思考面向未来的体验设计?

      新能源行业所面临的痛点,不仅仅是要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比例以及做好能源转型,同样重要的就是数字化转型,在整个生产运营的各环节,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实时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服务效能。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师如何才能帮助企业做好数字化转型?不同于C端产品,B端产品的一个巨大痛点,就是很难直接访问到真实的用户,也很难模拟到每一个集团客户真实的用户场景,更不可能因为抽象了产品需求,要求企业按照产品定义的逻辑来替代生产。因而对于企业级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往往是干系人的因素,而非产品自身的因素。我们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为专业人员提供更好的工具,而不是想着如何用技术去替代他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应该是:用户可以通过获取数字化的结果,帮助其提升预测、判断和决策能力。在介绍远景智能的相关实践,贺鸣先生介绍了一个整合了设计工具、开发者工具的业务流程,并融合到产品中去,用户可根据自我角色需要定义相关页面。同时,在数据引擎中加入算法和历史问题的处理经验,体验设计也在往数据孪生的系统化方向发展。

       最后,贺鸣老师谈及了如何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团队,从远景智能的实践经验来说,一个是他们遵循了原子化的设计系统,以最小单位元素应对日新月异的业务变化;二是管理者要解放设计师或者创新者的生产力。一个设计团队能够有序并可持续的发展,关键就是要在企业中找到整个团队价值链的环节定位并创造价值,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深度理解各类客户需求,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并持续为企业产品的迭代提供体验与创新动力。

设计如何创造文化?  /  曾熙

      下午的第二位重磅嘉宾,是来自OPPO国际的软件产品总监曾熙老师。曾博士就读于巴塞罗那大学,研究方向是认知科学和当代艺术的交叉领域。毕业后进入了科技行业成为产品经理,先后就职于OnePlusOPPO。工作期间还在皇家艺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继续研究,努力实现自己的艺术研究梦想。曾在位于杭州的安藤忠雄设计的美术馆中担任策展人,举办了该建筑里的第一个个人展览。

      曾博士从三个角度和我们分享了设计如何创造文化

      第一个角度,曾博士通过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古惑仔文化和溢价的Supreme品牌向我们阐述了,“设计”和“文化”之间的关联。用户消费的产品(吃的东西、穿的衣服、开的汽车、听的音乐、看的电影等)定义了用户的身份,定义了社会的文化。“你就是你消费的设计。”所以“文化”通过“设计”来表现,可以带来巨大的“精神能量”;“精神能量”带来很高的“品牌溢价”。

       第二个角度,曾博士通过牛油果切割器弯足弓向我们阐述了,设计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人类提升了在这个世界上的适应度。牛油果切割器帮助那些喜欢吃牛油果的消费者节约了处理牛油果的时间,弯足弓帮助人类站立直行,走向远方。所以牛油果切割器弯足弓都是好的设计。

       第三个角度,曾博士通过美国人喜欢巨大整齐的草坪曾经风靡欧洲贵族的粉色衣服喜欢穿白色衣服的阿拉伯贵族崇尚小麦肤色的北欧人等这些审美偏好和产品设计,向我们阐述了看上去无用的设计,或许是为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的观点,以及设计背后的文化因素。一切都是关于稀缺性,关于如何发出有利于生存与繁衍的信号。

       总结:设计师不是设计的学生,而是问题的学生。而问题是复杂的,是跨越任何学科的。

下午场-互动游戏

       在干货满满的嘉宾分享之后,线下与会者在刘卓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第二个线下游戏 —— 即兴戏剧。

       这些戏剧不仅留给我们欢笑和惊叹,还留给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有些剧情展现了人工智能为社会向善产生的积极影响;有些则用一种反讽的方式展现了现有的人工智能和用户需求的脱节。

       同步进行的线上游戏,以科技向善为主题,大家一起创作一幅大画。大家的画作创意十足,带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线上参会者之间积极互动,气氛热烈。最后通过随机数选取坐标的方式抽取了5名幸运艺术家赠送礼物。

圆桌讨论回顾

       互动游戏之后,论坛进入到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宋东瑾博士作为主持人,就今日科技向善,社会协同的主题同嘉宾们进行了一番引人深思的讨论。

       以下是圆桌论坛的参与嘉宾:


       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讲者都涉及到可持续,可持续的未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关注的议题。

       来自政府、公共部门、社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市民及市民团体等不同背景的人们,带着各自的视角、资源、能力,在创新系统中形成多元、多变、复杂的互动关系,共同产生、应用和开拓新的想法,作用于社会问题和提升社会整体能力。疫情之后,大家对健康和福祉的认识和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围绕良好健康与福祉这个主题,嘉宾们分别阐释自己作为设计师,如何引导技术向善,以及公共-企业-高校-市民社会多方协作的方式和途径。

 总结

       在愉快和开放的气氛中,本次论坛迎来了尾声,嘉宾们围绕着科技向善,社会协同的主题,给出了很多精彩见解,让我们开始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背后,应该如何为社会作出贡献。由上海交大设计学院主办,“鱼缸”合办的“用户体验论坛”至此圆满落幕,让我们明年再见!

       感谢以下为本次论坛举办提供帮助的线上线下志愿者们:

贾红利 刘晗 刘一涵 任宁 杨宇涵 盛蓓茜 杨昊淇 梁栋楠 张思沅 赵思嘉 林凤玲 占秭瑞 许灿 邱天 吴婷婷 刘宝渝 茅溢洋  张烁 姚莹 杨清枫 李炜珺 王意 邹仁耀 王文晔 彭天垚


       最后,感谢本次大会赞助方: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