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5 14:30

跨域多模叙事共绘长江文化——第九届“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在沪召开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第九届“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召开。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承办,中国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协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奚立峰等出席,并作开幕致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副处长刘钊主持开幕式。

本届论坛以“跨域叙事·共绘长江”为主题,聚焦长江流域的文化挖掘、阐释与创新活化。论坛下设1场新书发布、1个联盟成立、1次数据库发布、5场主旨报告、20余场分论坛报告与青年论坛报告、2个前沿技术培训以及1次现场渡口考察,围绕“跨地域中的长江文化基因”“跨学科中的长江文化表征”“跨模态中的长江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研讨,旨在立足长江沿岸文化时空语境,构建跨学科研究与交流的学术平台。

《空间叙事设计》新书发布为讲好长江文化故事提供创新理论与方法;首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高校联盟”成立为长江文化的跨学科、跨地域研究提供协作机制与平台;数智长江渡口记忆地图(简称“智渡”小程序)1.0阶段性成果发布,为长江文化各类要素挖掘、内涵呈现、传承研究、大众传播、文旅研发提供示范与数字资产共享平台;学术论坛为长江文化跨域多模研究提供学术滋养与理论支撑;前沿技术培训与现场体验工作坊为长江文化研究的在地性提供实践支撑。

《空间叙事设计》新书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邵明回顾了2015年以来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的发展历程,并阐释了本届论坛的主题。他介绍道,本届论坛立足于长江流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旨在以跨学科、跨地域视野探讨长江文化的整体性研究与创新性表达。作为响应国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的重要学术活动,论坛汇聚了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学、地理学、考古学、文化遗产、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致力于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库方案。

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从文旅角度,作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报告,倡导建立一种整体性保护理念,关注遗产项目所孕育和依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非遗保护工作从单一的项目性保护转向关注遗产项目所孕育、依存发展的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具体实践。同时,举例阐释其在人与环境关系、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修复、“文化特色”建构、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保护区建设与运营等方面的经验。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贾克敬从空间规划视角,以《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为题,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在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岸线使用、区域协调等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强化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加强区域协同保护与发展,同时需要与文化保护的协同。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基于考古视域,作题为《凌家滩与长江流域史前城址》的报告,认为长江流域是我国史前城址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史前城址源于环壕聚落,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环壕聚落为长江中游距今8000年前后的湖南澧县八十垱,规模最大的则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总面积近160万平方米的安徽含山凌家滩。凌家滩内外两重环壕结构超大型一级中心聚落及其背山面水的优越环境,对良渚都邑性城址及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及功能布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邵明从城市设计角度,以《长江文化的内涵特征、时空机理与价值谱系:历史渡口视域下的锚点叙事》为题,从渡口视域切入,阐述了长江文化的生存策略、文化符号、价值谱系与其叙事逻辑。陆教授指出,渡口作为长江文化的锚点,具有“策源-汇聚-传播”的三重叙事功能,由此塑造了长江文化的核心价值:微观层面的人与自然“生存共栖”、中观层面的社群“生计共生”、宏观层面的流域“互鉴共济”。

分论坛一邀请来自重庆、武汉、扬州、南京等地的5位学者,对长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讨,旨在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共融,为同类型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分论坛二汇聚了规划、建筑、景观、文化、管理等不同领域的5位学者,就不同区段长江文化的内涵与表征进行研讨,有助于提出对长江文化资源的针对性保护发展策略,为激活长江流域文化价值、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实践路径与机制保障。青年学者论坛邀请来自长江流域多所高校的10余位学者,分别就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线路的时空分布、遗产廊道的演化规律、价值评估认定、品牌构建、活态传承研究等议题,阐述了各自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与观点。论坛研讨案例涵盖多个尺度:从宏观流域、中观片区到微观节点,对长江文化的不同要素内涵、分布特征与保护活化进行了研讨;既有针对廊道遗产体系的空间认知与整体性传承研究,也有针对各区段代表性文化景观的评估与提升策略,还包括聚焦具体节点的长江历史渡口核心价值认定机制与活态传承路径;全面丰富了长江文化的研究维度。

本届论坛的召开,以“跨域叙事” 的学术视野,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跨地域、跨学科的思维,深化了学界对长江文化整体性研究的认识,推动了长江文化研究从分散探索走向系统协同。同时,论坛所构建“共绘长江”的学术交流平台与合作机制,助力长江文化从历史遗产转向多学科协作研究与实践探索,也为当前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