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通知 | 历史新高!IASTE 2026全球征稿收获国际广泛响应
Abstract Submissions
汇聚全球智慧
投稿数量历史新高
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承办的第21届国际传统人居环境研究会(IASTE 2026)征稿于近日结束。通过高效的短时全球征稿,本届大会投稿数量创会议创立近40年来的历史新高!根据系统数据,主要投稿国家和地区包括:
5大洲 34个国家和地区
300+篇
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下,由交大主导的本届会议致力于在传统的转译与传承主题下,推动国际学术届和业界的深度交流,促进跨国和跨地区的文明共鉴合作议程,彰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和决心。
本届大会已召集40余位同行审稿人,包括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麦吉尔大学、波尔图大学、开罗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建筑学、城乡规划、文化遗产、历史学、人类学等方向的学者。
延续大会成立以来极高的学术标准,本届审稿委员会将从300余篇摘要中选取不超过150篇优秀论文,在本届会议中现场展示交流。
IASTE 2026
国际传统人居环境研究会
中国大陆首次举办
IAST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Environments)1988年创立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致力于推动比较视野的、跨文化的、跨学科的传统聚落与遗产研究,经过近40年(20届大会)的发展,已成长为建筑史、城市史、遗产保护等领域公认的国际顶尖学术会议。会议每2年举办一次(2024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与世界各地的高校合作举办,每届会议吸引200-250人。参会者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建筑史、人类学、地理学、城市研究、文化遗产等跨学科领域,来自北美、西欧、东亚、中东等全球各地。会议旗下期刊《传统住屋与聚落评论》(TDSR)亦创办于1988年,每年出版两期,是该领域公认的全球旗舰期刊。
本届大会系这一有30余年历史的国际顶尖学术会议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办。此前大会举办地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埃及、沙特阿拉伯、阿联酋、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IASTE创立至今已拥有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上千名学术会员。
Translating Tradition
传统的转译
凸显国际交流话语
本届大会以“传统的转译(Translating Tradition)”为主题,致力于在IASTE的知识体系中推进相关讨论。上海作为一座活力都市,长期处于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交汇点,是传统不断被转译、建构与再定义的重要场所。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上海见证了西方传统向东方的转译,体现于其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会”的丰富建筑遗产中;同时,上海的多元文化传统也借助其全球化视野的活跃设计实践得到延续和演绎。在此背景下,通过持续的跨文化交流与现代建成环境的建构,究竟产生了哪些被归属于上海自身的新知识?这些动态过程如何重新建构了中国文化历史与上海——这一曾处于西方现代性边缘和中国现代性中心的城市——的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强调传统在上海等城市的建成环境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时,常常忽略了其中关键的时间性、空间性与社会文化转译机制。这在上海这样的具有多层历史结构的大都会城市空间中尤为关键。例如,谁是转译的推动者?又是为谁而转译?在转译的过程中,哪些传统被选择,哪些又被忽视了?我们如何解释其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语义转变?
本届国际传统人居环境研究会将围绕上述议题,深入探讨“传统”这一概念在不同语言与文化中的理论复杂性,同时关注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及遗产从业者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与遗产旅游等领域的“转译”与“传承”传统时所面临的实践挑战。
立足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本届大会致力于在“一带一路”等背景下推动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建构中国学者引领的平等、开放的国际交流话语体系。
往届会议现场照片
录用通知与注册时间
论文摘要录用通知
2025年11月15日左右发送
大会注册
大会注册将于录用通知后开放
早鸟注册于2026年1月1日截止
(注册入口见会议官网https://iaste.org)
大会举办日期
2026年6月26 - 29日于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大会组委会
Mark Gillem(俄勒冈大学)–大会主席兼会议总负责人
阮昕(上海交通大学)– 承办大会主席
Hesham Issa(开罗大学)– IASTE秘书长兼会议联合负责人
Nezar AlSayya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IASTE创始主席兼论文委员会主席
Montira Horayangur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IASTE副主席
Adnya Sarasmita – IASTE会议执行主任
黄华青(上海交通大学)– 承办会议执行主任
承办委员会
阮 昕 上海交通大学光启讲席教授、设计学院院长、承办大会主席
曹永康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华青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会议执行主任
汪 灏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
杜 骞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研究员
Abraham Zamcheck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
杜 帅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合作交流办公室主任
白 杨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合作交流办公室外事秘书
审稿与分论坛委员会
(以姓氏英语首字母顺序排列)
Nezar AlSayya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席), Mohamed Gamal Abdelmonem(约克大学), Heba Ahmed(开罗大学), Hamad Nasser Alsaiari(沙特国王大学), Tiago Castela(波尔图大学), Howayda al-Harithy(贝鲁特美国大学), Mohammad al-Jassar(科威特大学), Anne Marie Broudehoux(魁北克大学), Yin Cao/曹寅(北京大学), Cecilia Chu(香港中文大学), Mui Ho(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Puay Peng Ho(新加坡国立大学), Huaqing Huang/黄华青(上海交通大学), Hong Jiang/江泓(东南大学), Chee-Kien Lai(新加坡国立大学), Geng Li/李耕(澳门理工大学), Yingchun Li/李颖春(同济大学), Yishi Liu/刘亦师(清华大学), Jing Luo/罗晶(中央美术学院), Min Tang/唐敏(同济大学), Ipek Tureli(麦吉尔大学), Hao Wang/汪灏(上海交通大学), Lala Zuo/左拉拉(上海纽约大学)
会议赞助方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