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报 · 学理 | 人居空间变迁的周期分析框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副教授游猎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刊《城市规划》(影响因子5.745,CSSCI)发表成果“人居空间变迁的周期分析框架”(A CYCLICAL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SPACES)。
DOI: 10.11819/cpr20250505a
摘要
面对城乡建设总量供求关系的变化,如何判断城乡人居空间发展的未来走势,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首先,基于人居空间变迁模型,从人口变化率和用地变化率出发,建构人居空间周期模型,其又分为变化率周期和总量周期两个部分。其次,在模型框架下,明确提出城乡人居空间变迁周期的存在。一个完整的人居空间变迁周期包括膨胀、蔓延、稀释、萎缩、收缩、紧缩六个阶段。最后,利用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对模型进行运转和运用举例。人居空间周期模型为城乡建设发展的周期分析提供了一个内生框架,通过对人居空间资源进行逆周期宏观调控,有助于城乡建设平稳发展,更好地穿越周期。
关键词:周期;人居空间变迁模型;人居空间周期模型;空间惯性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changes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stock, judging the future trend of human settlement space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issue. Firstly, based on the model of spatial change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 spatial cycle model of human settlements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rate of change of population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land use,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cycle of the rate of change and the cycle of the total volume. Secondl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model, the existence of human settlement spatial change cycl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clearly proposed. A complete cycle of human settlement spatial change includes six stages: expansion, spreading, dilution, shrinkage, contraction and tightening. Finally, the model is run and used as an example using data from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The human settlement space cycle model provides an endogenous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cycl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which helps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to develop smoothly and better traverse the cycle through counter-cyclical macro-control of human settlement space resources.
KEYWORDS: cycle; human settlement space transition model; human settlement space cycle model; space inertia
论文导读
近年来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发展出现重要转折。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人口总量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明确指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减少而房地产过剩,表明城乡建设在总量关系上已经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这对规划学科、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对于这一形势,应该怎样看待?笔者受经济周期相关理论启发,在人居空间变迁模型基础上,通过比较人口、用地总量及变化率的相互关系,建构人居空间周期模型,提出周期分析框架。其意义在于:认识层面,不管是经济运行还是城乡建设,潮起潮落本就是常态,波浪式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认识到周期的客观存在并坦然接受,有助于在战略上和心态上更加从容;实践层面,在我国,城乡规划不管名称如何变,作为调节空间资源的最重要形式,和财税、货币、金融等等一样,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逻辑是逆周期甚至跨周期调节供求关系。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财政部、发改委、央行相继跟进政策研究和投放。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土地资源管理,还是城乡住房建设,也应加强土地和住房变化的周期研究。最终目的是在面对周期时,城乡规划的种种部署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帮助城乡人居建设更加平稳、顺畅地在周期中穿越。
论文基于《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1981年以来我国设市城市城区人口、暂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连续信息,在人居空间周期模型框架下,得出我国设市城市建成区在人口变化率一侧存在一个约30年的周期,在用地变化率一侧存在一个约10年的周期。两者合成后的人居空间变迁,在1985至2020年间,表现为由膨胀状态进入蔓延、稀释、蔓延低强度切换的周期。
结合2020年人口变化率五年线,以及当前全国总人口已连续两年负增长,参考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在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人口出生率持续减少的先例,预测未来我国设市城市人口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下行。这意味着在人居空间周期模型框架下,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将会进入人居空间收缩、萎缩状态。对此,论文初步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认识并接受周期的存在。从模型的理论推导和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人居空间变迁周期是人口变化率主导的周期。受计划生育政策、家庭收入、生育意愿、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人口变化率的周期波动将成为一种常态。同时,因为空间惯性原因,用地、房屋等空间变化会滞后于人的变化,因此,人居空间膨胀、蔓延、稀释、萎缩、收缩、紧缩的顺序变迁在理论上成立。
第二,城乡规划在空间侧要做好量的控制和质的提升。空间变迁在模型中是通过建设量的变化外在表现出来的,其内在还包括空间结构优化和空间品质提升,它们共同构成空间变化率Rs。
第三,做好空间减量的政策和技术准备。从图6b可以看出,过去40来年,在设市城市范围内,建设用地始终保持正增长。而随着人口增速放缓,局部城市地区人口负增长将来或者已经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老旧小区、市政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等的生态化、景观化改造,以及类似农村空心村“精明收缩”等新的城乡建设活动或将不断涌现。
城乡规划本质上是对未来进行空间安排。人居空间周期模型为规划提供了一个通过认识周期,进而凭借周期去预测未来的分析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周期并不意味着对周期的顺从。恰恰相反,周期研究的目的是在认识周期规律后,对经济运行和城乡建设发展进行逆周期调控。一方面,在我国城乡规划是和金融政策、货币政策一样,是用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并且由于土地性质的宪法规定,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行业的未来要有信心。另一方面,在行业下行时期,在保持定力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的研究。只有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规划行业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得到保障。
战争年代,我们通过打持久战,用时间换空间。和平年代,规划的价值之一,在于通过对空间资源进行宏观调控,比如人居空间总量调整、结构优化,以及要素的空间密度再分配,以空间换时间,将行业下行以及经济下行的周期缩短、速度降低,在穿越周期中做出规划应有的贡献。
▲ 表1 经济周期相关理论总结
Tab.1Summary of theories related to economic cycles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梳理总结
▲ 图1 人居空间变迁模型
Fig.1 Human settlement space transition model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 图2 人居空间周期模型
Fig.2 Human settlement space cycle model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 图3 不连续的用地的人口弹性模型
Fig.3 Discontinuous model of population elasticity of land use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 图4 一个标准经济周期由4个阶段构成
Fig.4 An economic cycle that consists of four stages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s://www.stats.gov.cn/zs/tjws/tjfx/202301/t20230101_1903967.html。
▲ 图5 中国历史人口数据
Fig.5 Population data in Chinese history
资料来源:数据引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制图:胡列箭
▲ 图6 1980年以来我国设市城市建成区人居空间变迁周期
Fig.6 The human settlement space transition cycle in urban built-up areas of China since 1980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感谢特约匿名审稿专家的审阅和宝贵意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崔振老师和建筑学系研究生周荟玲就文章公式推导部分提出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