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U可持续城市与景观平台2024工作回顾与2025活动预告
APRU
APRU可持续城市与景观平台
项目简介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简称APRU)于2016年成立可持续城市与景观平台(Sustainable Cities and Landscape Hub,简称SCL),旨在联合环太平洋地区高校与业界力量,促进城市与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于2021年7月加入可持续城市与景观平台,与近20所高校共同协理执行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并由上海交大设计学院牵头成立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Urban Landscape Biodiversity,简称ULB)工作组,旨在探索如何实现更具韧性与活力的城市环境保护与发展,提升生物多样性、促进公众游憩、环境教育和绿色经济等综合社会生态价值的实现。风景园林系莫非副教授现任工作组组长、执行委员会代表。
工作回顾
自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工作组成立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已成功举办多次网络研讨会,连续3年组织师生参与平台年会,协调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厄瓜多尔、菲律宾、中国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可持续的城市与景观更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相关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者超过3万余名。
依托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上海交通大学积极联络可持续城市景观生物多样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研究与教学合作,并构建国际合作网络,涵盖华盛顿大学(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俄勒冈州立大学(美)、康涅狄格大学(美)、俄勒冈大学(美)、基多大学(厄)、新南威尔士大学(澳)、西澳大学(澳)、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越南Think Playgrounds设计事务所等高校及行业专家。
APRU
可持续城市的
生物多样性系列研讨会
Speakers
自2023年5月起,在APRU指导下,通过与同为香港中文大学、悉尼大学、俄勒冈大学(美)合作,并与APRU生物多样性项目(Biodiversity Program)及APRU可持续城市与景观(Sustainable Cities and Landscapes)项目团队紧密协作,面向APRU全球61所成员高校发起关于“可持续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系列研讨会征集活动。该征集获得了来自多个国家近30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2024年成功举办了3期系列研讨会,实现了风景园林、生命科学、可持续发展等多学科领域的研讨,开启了”可持续城市“与“生物多样性”交叉视角的学术对话与合作。
APRU
可持续城市
与景观平台年会
APRU可持续城市与景观平台自创立以来,积极推动以年会为基础的跨学科工作组合作,并针对不同成员高校所在区域的城市环境特征,面向国际前沿的城市环境议题,开展包括政府官员、高校师生、社会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国际合作与对话。APRU-SCL现有工作组包括: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城乡联系、可持续城市设计、智慧城市、城市滨水区置换、水和废物管理、未来能源景观、韧性脆弱与气候正义社区、公众参与和社区设计、景观与人类健康、儿童青少年与环境、食品营养安全、土著知识和智慧。
2022年-2024年年会期间,上海交通大学连续承办“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会议,积极动员并组织师生参会及报告,参会师生可在年会结束后,继续参与工作组为核心的后续合作研究及成果发表。
设计学院师生在2024年会作报告(于冰沁、邹莅尧、朱弘毅)
师生参会感受
感谢莫非老师的精心组织,有幸与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共同参加菲律宾马尼拉举办的2024年APRU会议并做口头报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共同探讨景观的包容性——基于情绪调节的老龄友好型社区绿色空间构建路径。由于人口老龄化和适老化设计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汇报结束后,学者们就老年人情绪测度的方法、研究结果对于设计实践的指导意义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种跨文化、地域的交流也为后续持续的开展老龄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空间正义、景观包容性的研究带来了启发与启示。
风景园林系副教授于冰沁
在2024年8月参加的第七届APRU可持续城市与景观会议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和创新在推进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的重要性。我参与了关于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的工作组讨论,这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为我后续的研究生学习和实习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会议后,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习项目中,特别是在撰写项目建议书和协调国际合作项目时,更加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和跨学科合作。此外,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将会议中的理论和方案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包容性。这次参会经历对我影响深远,它不仅增强了我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将继续探索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政策行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风景园林系硕士研究生邹莅尧
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办的APRU会议,无疑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个亮点。这次会议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还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和行业趋势。在汇报结束后,来自环太平洋各个大学的专家学者们对我的研究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我使用英语与他们分享了我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激发了新的研究思路。这些宝贵的互动和研究经验对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及未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确定研究方向和寻找研究资源方面。相信这次在异国他乡美妙的经历将是我学术旅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建筑学系硕士研究生朱弘毅
通过参与第六届APRU-SCL年会,我领略到了不同国家学者对待学术的态度和热情,这使我在学术研究方面拥有了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拥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与全球的学者进行交流和学习。在小组讨论和汇报时,小组内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通过讲解研究内容,帮助我打开思路,交叉学科的互相融合能够促进自己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非常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和设计学院对本次活动的支持,感谢带领我们参与本次会议的莫非老师,让我感受到学术研究的乐趣,并思考学术的本质;感谢帮助我们准备流程和资料的陈思逸老师;感谢导师王云教授和于冰沁副教授的支持和认可,感谢一起同行的同学Anusha Joshi以及APRU年会不同高校的小伙伴。在追求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我通过参与本次会议,对加拉帕戈斯群岛生物多样性学术研究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我在生物多样性领域迈出的一小步,未来,希望能够在这个方向做深入研究,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风景园林系设计学博士孙文书
The conference was quite informative. We go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site including rare species of flora and faunas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Galapagos Island. Along with different site visits, the role of the native plantation and how foreign intruder has impacted the island was clearer while enjoying the beautiful rural landscape of the valley. The professional research on human-nature ecology was quite intrigu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involving the lagging community in developing better ecology to discovering new local technology for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Galapagos Islands, the presentation provided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rom the social level to the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level. At last, the exchange of ideas for future study was quite fascinating creating an urge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future possibilities for sustainable growth of any heritage site.
风景园林系国际研究生Anusha Joshi
2025活动预告
2025年6月17日至19日,第八届APRU可持续城市与景观(SCL)平台年会将于温哥华举行,由西蒙弗雷泽大学主办。气候变化正导致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影响。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社区面临海平面上升、洪水规模和频率增加以及干旱时期延长的风险。这些灾害和事件的影响将对不同规模和不同群体带来风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与水共生或如何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生存。2025年年会以“与水共生”为主题,将汇聚来自全球的跨学科研究人员、思想领袖和学生,共同应对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紧迫挑战。大会将紧密对接APRU可持续城市与景观平台的使命和优先事项,旨在探讨和解决创新的实践、政策和解决方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将继续APRU可持续城市与景观项目的工作,通过协理执行委员会、组织平台年会工作组会议、承办主题研讨会的形式,深化与APRU大学联盟成员高校间的合作,共同探索需要广泛国际合作解决的学术前沿议题,积极开拓学术资源与合作机会,支持师生参与合作研究与教学,培养学生全球公民意识与国际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