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设计x上汽设计|智慧出行产教融合学术研讨会——“跨越时间的流域”
跨越时间的流域
Design Beyond Time
2024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智慧出行产教融合学术研讨会
活动背景
随着全球智能交通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对智能出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致力于推动产教融合,促进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结合。11月9日下午,2024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智慧出行产教融合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上汽设计·中国设计高校院长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大楼顺利举办。活动以“跨越时间的流域”为题,汇聚全国知名设计高校院长及行业专家,致力于推动汽车设计行业的产教融合发展与变革。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曹永康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阮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作开场致辞。阮昕首先代表设计学院对莅临参与本次活动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以上海交通大学的“交通”教育哲学——“天地交而万物通”、“交通成和而万物生”为切入点,展开介绍学校与“交通”的渊源。上海交通大学经128年发展成为顶尖学府,在交通运输领域成绩斐然。设计学院自2017年成立后致力于打造大设计学科平台,并取得显著成果。长期以来,设计学院与上汽设计中心保持紧密合作,共建课程成果丰硕。此外,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多领域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他指出,智慧出行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本次研讨会促进各方交流与合作,通过产教融合的路径,共同培育出更多杰出人才。
上汽集团研发总院总设计师、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
上汽集团研发总院总设计师、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先生,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2007届工业设计工程硕士校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校友会会长。他以其校企两界的双重角色,向在场嘉宾及观众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三个三”特点——三重身份、三个问题、三大看点。
三重身份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智慧出行产教融合学术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校友会首次汽车产业重大活动、第八届上汽设计·中国高校院长论坛。
三个问题
如何建立跨越时间维度和文化维度的连接,驱动组织创新与长青?设计领导力如何构筑品牌的明日世界?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三大看点
高学术浓度、国际化视野、“嗅得到市场硝烟”。
行业分享 Part 1
张 亮 / ZHANG Liang
上汽集团规划部副总经理
上海交通大学2004届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
2016届车辆工程硕士校友
张亮以汽车品牌、产品、造型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题作分享。他从交大历史与校门标签的话题切入,提出文化与地理紧密关联,并启发汽车品牌思考。他表示,汽车产品是品牌的核心载体,而汽车造型是衡量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汽车造型不仅体现美,更是传递产品特质、功能和特征的重要符号。设计师需通过造型来诠释产品内涵。他以MG品牌“年轻化”转型为例,指出其在造型迭代、技术迭代上积累的“时间差”优势,随着时代的变迁,已转化为品牌自身的“时间积”优势。
俞经民 / YU Jingmin
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俞经民回顾了在上汽领导带领下第一代互联网汽车诞生时期的创新创业历程,并提及交大校友邵景峰先生和张亮先生当时作出的贡献。他以个人亲身经历的故事为引,生动展示了上海交大与交通出行领域、特别是与上汽集团之间的深厚渊源。他引述阮昕院长致辞中提及的“交通”教育哲学,并提出交大增设交通出行设计专业的必要性。他认为,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下,上海交大和上汽都有义务和责任,继续担起交通出行领域行业先锋的历史使命。
Jozef Kaban / 约瑟夫·卡班
上汽集团研发总院设计中心全球设计副总裁
卡班先生分享了他的设计求学经历及职业成长,以及成为众多知名品牌设计首席的经历。他深入探讨了设计的本质与多样性、设计与文化及用户的紧密联系,并强调了团队合作重要性。他认为,设计受时间、地域、人群、文化、经济等多元因素影响。通过讲述儿子选购夹克的故事,阐释了用户态度和品牌力对于设计的要求和影响。他对比了中欧在时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理念差异,强调设计需了解目标文化。他认为强大的设计团队是成功的保障。最后,卡班先生鼓励从业者爱设计工作,勇于尝试、不断改进,在挑战中追求卓越,实现自身价值。
学术分享 Part 2
上汽英国前瞻设计中心设计总监卡尔·高谭(Carl Gotham)
与会专家聚焦文化传承创新、交通设计实践、未来智慧出行、设计领导力构筑及跨界融合创新等议题,共同探讨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及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学术分享环节由上汽英国前瞻设计中心设计总监卡尔·高谭(Carl Gotham)主持。
▶ 文化的定力与革新——设计的价值
杨金鹏 / YANG Jinpeng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校友会副会长
1998届建筑学本科校友
杨金鹏从日常的茶杯文化说起,阐述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体现出人与器物的相互影响,并强调文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性。他表示,设计师应当在实用与文化间寻求融合路径的历史责任。他以雄安高铁站、厦门机场、济南电视塔项目为例,详细阐述建筑设计如何在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与时代特色,实现建筑的多元价值。杨金鹏通过回顾往昔交大设计的青涩与如今的蓬勃发展,强调文化内涵在设计中的核心作用。他呼吁设计师在实用主义和文化需求间积极探索共生道路,保持文化主体地位,实现文化自信,以期推动建筑设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 行进中的文化延续与创新
张明 / ZHANG Ming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
张明以《行进中的文化延续与创新》为题,从设计理念、文化内涵、市场现象至未来展望多维度深度融合,不仅深入剖析了文化内涵与设计理念差异对产品设计的深刻影响,还提出了发展视角下“内文化、跨文化、超文化”的设计创新实践路径。他的演讲充盈多元实例,涵盖家具、汽车、家电及电动摩托车等多个产品领域。以汽车设计领域为例,他剖析了中国汽车市场从早期模仿到融合创新的演变,并指出相较于西方消费者对驾驶性能重视,中国大部分消费者更侧重于家庭乘坐体验;在家电领域,通过洗碗机及冰箱的案例,展示了家电产品设计如何通过理解中国烹饪文化和生活方式来满足本土需求的创新路径。
▶ 交大设计&上汽设计 —— 联合交通工具教学科研实践
刘岗 / LIU Gang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刘岗老师的分享聚焦上海交大设计学院与上汽集团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合作历程,全面涵盖了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专业发展等多方面信息。他回顾了2017年校友汽车展活动,彼时,上海三大汽车主机厂——上汽、上汽通用泛亚、上汽大通的设计总监均毕业于上海交大,这一盛况成为上海交大在交通工具设计的高光时刻。随后,刘岗老师详细阐述上海交大设计学院的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及本科生培养特色,并提及上汽设计中心在此过程中提供的重要帮助。他介绍道,目前交大设计与上汽等企业正在联合开展多项交通相关的科研合作,其中包括共同参与中国载人月球车项目申报。最后,他介绍了交大设计增设交通工具设计专业的可行性和最新进展,并称这一举措有望载入交大史册,为众多学子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上汽与交大合作课程结课留影
▶ 智能与创造的交汇:在数字化及AI浪潮推动下的未来汽车设计
丁宁 / DING Ning
欧特克首席高级汽车行业技术顾问
丁宁的演讲从技术层面深入探讨了数字设计和AI如何改变汽车设计工作效率及助力汽车营销。他详尽探讨了设计师工作模式的变迁、院校学生与企业设计师的差异、数字模型与物理模型的交互、VR及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设计与营销的结合以及AI在设计中的作用等多哥维度。从技术前沿的新视角,为汽车设计领域注入了活力和新思路。此外,他提出了对数字设计及AI等技术手段在推动创新设计的发展的辩证思考。他指出,AI设计工具可以根据描述生成创新方案,快速生成车模数据并变形以符合造型变化需求。但AI生成的数字模型粗糙,且无法生成数据库以外、人类尚未构思的新元素。
▶ 创新想象的逻辑
蔡军 / CAI Jun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
蔡军以创新想象力为核心,深入探讨“创新想象的过程是否存在逻辑?”这一关键问题。他从“看似丰富的时代”与“想象力的枯竭”这对矛盾出发,以“无形、无性、无品牌”的极简风产品为例,提出了设计领域的经典问题——LESS IS MORE OR LESS IS BORE?促使听众思考当下设计趋势的可持续性。他深入剖析了毕加索的艺术创作路径变化,为设计创新提供艺术视角的借鉴。并通过列举详实的案例,揭示创意设计中的偶然因素与灵感来源的重要性。通过对设计流程和元素关系的梳理,蔡军提出了旨在指导设计实践的创新想象逻辑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强调理性思考在融合自然、文化、科技、艺术等元素的核心作用,同时,着重指出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偶然性、激发性和即兴性表达。
圆桌讨论 Part 3
主持人
郝凝辉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圆桌嘉宾 (从左到右)
阮 昕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刘志国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
曹伟智 /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
曹 鸣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院长
如何建立跨越时间维度和文化维度的连接,驱动组织创新与长青?
曹伟智从教育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传统赛道与新兴赛道在汽车设计教学方面的显著差异。他强调,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如何通过各类有效方式促进学生成长是关键所在,例如充分借助上汽在汽车领域的影响力,构建完善的院校学生质量认证体系,特别是在毕业等重要环节,确保学生具备适应行业需求的能力,为汽车设计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从而在时间和文化的双重维度下推动组织创新。
设计领导力如何构筑品牌的明日世界?
刘志国指出,当下汽车设计所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以力量、速度和声音为核心的设计理念逐渐向以人为本转变。随着技术进步,汽车结构变得更加灵活,车内空间得以优化,得房率显著提高,这为以人本位的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车辆安静化后消费者对声音缺失的不适应。同时,社会多样化趋势加剧,圈层效应增强,传统的大规模量产车型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设计师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思考如何在现有大机器生产条件下,运用设计手段创造出更多类型、更贴合消费者喜好的车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引领汽车设计走向未来。
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阮昕作为建筑师和历史学者,对第三个跨学科相关问题做出了回应。他通过追溯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变化历程,从早期依靠日月星辰和自然生物钟,到13世纪欧洲机械钟表时代,再到如今的屏幕时代,感知逐渐量化和数字化,类比通过汽车感识时空的紧密关系,设想汽车设计也必然要回应感知与量化。而在文化方面,以中西方椅子设计的象征性与舒适性的差异为例,指出人体工程学的功能性设计无法取代椅子根本理念中的原初象征意义。这体现了文化在设计中的特殊性与共性,汽车设计同样需要兼顾这些因素,考虑与人类更深入、多元的交互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人机交互和造型创新,从而实现跨学科融合下的可持续而有意味的设计。
圆桌总结发言
曹鸣回顾自身研究领域转变历程,从汽车设计到两轮车设计,再到关注生活方式设计,深刻阐述交通工具设计与生活方式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指出,学生设计作品主题的演变趋势,从单纯关注车本身逐渐向深入探究生活方式转变,这反映出汽车设计领域对生活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化。他强调,设计不仅要满足当下需求,更要着眼于未来,为人们规划理想的生活方式,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活动总结 Part 4
同时,本次研讨会作为设计学院校友会首次校友企业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理事与校友参与,促进深度交流与见解分享,为校友搭建了行业新趋势探讨及校友企业间互动的桥梁。
活动花絮
活动前夕,为深刻揭示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出行领域的深远影响,现场特别展示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校友邵景峰先生代表作——全球首辆软顶敞篷纯电跑车 MG Cyberster。纯电跑车“新物种”的出现揭示了当前中国乃至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汽车文化所产生的质的影响。从时间维度,它颠覆了燃油车发展历史长河中对跑车概念的认知;从文化维度,这是由中国品牌所引领的对新能源时代汽车与文化交融之道的探索和尝试,可谓真正“跨越了时间的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