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5 00:00

2024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设计学院师生参与组织分论坛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202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2024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在上海市奉贤区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科学问题、科学认知、科学决策”为主题,下设1个主会场和15个分会场。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张人禾,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及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陈德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以及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巢清尘等国内外众多享有盛誉的专家和学者出席,参会人数逾1000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车生泉教授作为召集人之一组织并主持“城市变化及适应”分论坛,风景园林系主任王玲、博士后秦弋丰、博士生吴昊、赵扬玲、硕士生杨才华、俞文杰等参与此次大会。

赵扬玲的论文《多尺度的上海市极端高温下气候韧性研究及生态设计》获得研究生优秀论文奖(共10项),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杨才华的论文《基于CMIP6的社区未来气候韧性评估—以上海市不同城乡梯度的社区为例》及赵扬玲的论文被采纳为墙报展示内容。

在“城市气候变化及适应”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吴绍洪研究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周泽宇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沈璐副院长、复旦大学余兆武研究员、重庆大学闫水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车生泉教授、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碳汇中心张桂莲主任、同济大学赫磊副教授、复旦大学鲍俊林副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许瀚卿博士后等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气候变化风险机制和评估,城市韧性和气候适应性政策、规划设计对策,城市生态蓝绿体系的气候变化缓解方案等展开研讨,以期为我国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车生泉主持论坛并作主题报告

车生泉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作《城市社区气候适应性多目标权衡与设计策略》专题报告,展示了其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气候适应性城市设计与可持续生态规划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报告聚焦城市社区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多因子多维度权衡与优化,通过案例应用,探索了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实现气候韧性、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公平与经济活力的和谐共生;探讨了多目标权衡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关键设计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报告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呼吁各界共同参与城市气候适应性。

吴绍洪基于气候变化研究成果,探讨陆地表层格局进展,分析中国沿海极端风暴潮与降水复合事件评估,提出气候适应策略;周泽宇分享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包括战略与技术指南编制、国际谈判案例,展望国内气候适应政策方向;沈璐结合城市设计与更新经验,介绍“上海之门”更新规划,探讨融入城市气候适应设计,提升城市韧性;余兆武分享了城市生态、气候与环境遥感研究,特别是基于自然的城市气候缓解方案,从阈值、网络至机理,提出增强城市气候适应能力的策略。

闫水玉针对山地城市环境,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规划策略,构建城市可持续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张桂莲研究城市林业碳汇监测与提升,以增强城市对气候变化的减缓能力;赫磊探讨防灾韧性城市规划,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以提升城市防灾能力;鲍俊林分析苏沪沿海低地开发演变及传统适应策略,为现代城市气候适应提供历史借鉴;许瀚卿研究沿海城市复合洪涝影响及适应策略,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洪涝灾害管理方面。

本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由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华东师范大学、科学出版社和“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办,《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市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上海市奉贤区气象局、上海市奉贤区新城发展管理办公室和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分委员会承办,并得到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的大力支持。

通过广泛的跨学科、跨领域交流与合作,本次气候变化科学大会不仅促进了不同专业背景知识间的碰撞与融合,与会专家学者从气候变化科学、城市规划、生态设计、防灾减灾、碳汇管理等多个维度出发,共同探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还展示了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在气候适应性设计和城市韧性研究和实践成果,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设计策略和解决方案。展望未来,设计学院将继续深化研究,拓展合作,为构建更加绿色、安全、宜居的韧性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