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12 21:15

共话自然 | 风景园林系师生在多平台展现景观生态设计新力量

近日,风景园林系师生在第二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园林景观产业贸易博览会(CLG2024)、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十年启新”研讨会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创实验室揭牌仪式、“人民城市大课堂”专题培训暨上海静安•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规划实践基地“规划进社区”活动、“植物与未来”2024辰山植物园科普节等多个活动上,围绕着城市生活空间多维更新、数字赋能景观、乡村振兴、气候适应性规划、植物科普应用、韧性社区建设等风景园林前沿话题发声,多维度展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在景观与生态设计方面的研究、实践与教学进展。


Vocal.01 第二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

第二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主题为“风景园林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和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主办,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单位共同承办和协办,共计1500余人参与。风景园林系教师汤晓敏教授、张洋副教授和研究生们一行8人参与本次大会,并受邀作主题报告。


IP引领下的“1+N”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体系规划

汤晓敏教授在第二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分会场十四“口袋公园建设与社区品质提升”中,作题为《日常的关联:IP引领下的“1+N”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体系规划》的主旨报告。围绕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空间研究与实践展开,主要聚焦存量时代高密度社区公共空间供需错配的痛点与多目标协同的城市精细化整治的需求,提出综合考虑社区10分钟游憩服务覆盖率、建设潜力等因素,以复兴“剩余”、关联“日常”为目标,开展社区公共开放空间挖潜和扫盲工作,重点关注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网络构建中的日常生活介入,系统分析社区居民的日常行动轨迹,以及社区公共开放空间在日常使用中的节点属性、作用强度以及与其他公服设施的关联度,以此为依据构建小微公共空间网络格局、确定更新优先级计划以及先行示范设计指引,探索构建品牌IP引领下的“1+N”小微公共空间更新规划路径和工作模式,重塑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社区公共空间体系规划的底层逻辑。


数字技术赋能公园管理服务效能提升探索

第二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分会场十二“智慧园林与信息化设计”中,张洋副教授作题为《数字技术赋能公园管理服务效能提升探索》会议报告。报告围绕数字技术作为新的技术手段,针对公园服务管理存在的痛点问题,探讨其赋能公园服务管理效能提升的具体路径和方法,阐述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公众参与体验性、提升服务管理效率,为公共空间注入新的活力。结合两个实践案例:一是北京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提出“数字催化剂”理念,融入AI智慧服务、数字铁路博物馆以及AI管理哨兵系统,打造城市带状绿地的多功能复合公共空间;二是无锡蠡湖渤公岛生态公园数字化提升项目,通过综合应用AI、AR、人机交互等数字技术,构建线上+线下多维度数字导览体系,沉浸式呈现公园文化和生态价值,并利用多源大数据构建智慧管理系统,围绕人群需求实现对公共空间要素的精准化分析和管理。


Vocal.02 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园林景观产业贸易博览会(CLG2024)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旅游公路设计框架方法

王云教授在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园林景观产业贸易博览会(CLG2024)的分活动之一“风景园林规划与营建学术论坛”中,受邀作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旅游公路建设之“道”——设计框架和方法》的报告。近年来,王云教授带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师生团队以山区旅游公路为重点对象,在公路的设计框架与具体方法方面不断探索。报告诠释了旅游公路概念的演变以及国内外旅游公路的实践发展,以新时代多目标协同的交旅融合发展需求为导向,并以六安大别山旅游风景道、溧阳1号公路、泾县美丽公路为例,介绍了旅游公路网络系统、道路与环境工程、场景营造、绿色服务设施、品牌策划、导视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延伸。有关旅游公路规划设计框架的系统性和跨学科专业融合设计方法的创新性内容,在规划设计转型的当下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Vocal.03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十年启新”研讨会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创实验室揭牌仪式

生态设计力量加盟未来城市实验室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十年启新”研讨会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创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上海设计中心举办。车生泉教授出席活动,并带领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加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创实验室(SUSAS LAB)”的共建,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以气候应对背景下多领域绿色可持续生态设计为锚点,将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能源基金会、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小宇宙APP等高校、社会团体、媒体平台一同聚焦未来社区如何开展气候适应、人与空间交互的研究与实践创新。由此,应对超大城市公共空间复杂性发展趋势,探索规划、设计、艺术、传播等综合性解决方案,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Vocal.04  “人民城市大课堂”专题培训暨上海静安•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规划实践基地“规划进社区”活动

气候变化下的韧性健康社区

“人民城市大课堂”专题培训暨上海静安•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规划实践基地“规划进社区”活动由上海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西路街道、静安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举办。本次活动中,风景园林系系主任王玲副教授以《气候变化下的韧性健康社区》为主题与上海各界人士探讨社区的韧性与复原力。

王玲表示,当今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极端问题背景下,全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挑战与威胁。因此,社区作为人类生活的单元体之一,需要将气候变化的意识作为重要的共同居民目标与价值理念,从而建设出具有环境共同意识、健康且韧性的社区保护伞。通过分享纽约酷凉邻里计划、深圳梅丰社区公园、上海长宁虹旭生境花园等不同案例,她提出通过生活场景的设计建设带动社区行动与生活习惯的改变,从意识到空间层面提升社区的气候适应性。


Vocal.05  “植物与未来”2024辰山植物园科普节

绣球花的研究、科普与未来应用

上海辰山植物园依托自身科研、园艺和自然教育资源,举办了“植物与未来”2024辰山植物园科普节,以“科普嘉年华”的形式,让广大市民直接与科研一线人员进行交流互动,以全面了解植物方面的科研、实践和科普教育等进展。本次科普节,刘群录副教授所带领的绣球科研团队以线上网络平台直播、线下展览的形式向游园的民众介绍了近期在绣球资源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设计产品,普及了绣球花的相关知识,并展示绣球文创产品。据悉,绣球科研团队由刘群录副教授与上海辰山植物园、杭州园林公司合作成立。目前团队收集了绣球资源三百多份,培育了八十余个新品种,申请专利8项,发表论文20多篇。绣球花序硕大、色彩艳丽,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随着新品种的不断商业化,绣球市场规模逐年增加。绣球科研团队将依托“绣球花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将科研成果与城市公园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做到产、学、研、用融会贯通。


为积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风景园林系师生在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创新植物开发与应用、健康韧性规划设计等领域不断深耕,通过深入分享研究理论和实践案例,为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交大力量。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