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与大师面对面:解构建筑之美,共绘未来景观
6月3日,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结构工程学教授Guy Nordenson,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梅耶森讲席教授Catherine Seavitt受邀做客设计学院,与设计学院院长、光启讲席教授阮昕,副院长、教授陈睿山,教授车生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郭屹民,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主持设计师张准,Lab D+H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上海)李中伟等国内一流的建筑师、设计师,分别聚焦“从结构呈现到诗意建筑”和“未来景观与生态畅想”,展开学术探讨。
“从结构呈现到诗意建筑”
上午论坛聚焦“从结构呈现到诗意建筑”,由阮昕主持。
Catherine Seavitt和Guy Nordenson展开了对于结构和模型(Model)的讨论。Catherine Seavitt列举了David Hammons的作品 Day's End,进一步印证了手稿、模型是推敲设计的有效工具,对实物搭建有启发的影响。模型的推敲在建筑设计和其他各学科的研究中均有广泛的运用。“在有了诸多新的智能研究分析工具下,我们是否做出了比以前更优秀的建筑呢?”
在交流环节中,阮昕也将讨论进一步延展到人工智能的模型应用到当前设计中。郭屹民讨论到日本建筑事务所SANNA在设计过程中对模型的极致应用,并说明了实物模型给人感官上的影响做出的判断,是人工智能模型所不具备的影响因素,也是很多感人的建筑设计的要点。张准提出了关于模型和实物之间的偏差,在受力实验中模型材料的体量与实际建造的差异会给工程师和设计师意料之外的结果。
论坛现场照
“未来景观与生态畅想”
下午论坛以“未来景观与生态畅想”为主题,由陈睿山主持。
Catherine Seavitt和Guy Nordenson围绕“气候适应与设计”主题,通过介绍八个滨水复原力项目,探讨了如何融合景观与生态,以增强港口区域的生态功能与气候韧性。Catherine Seavitt阐述了滨水区改造的必要性,强调这种进化型的设计既要抵御台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又要在平时为公众活动提供空间。接着,Guy Nordenson从政策、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的角度继续讨论。他指出,如纽约等城市的适应性海岸带政策,是面对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的自然解决方案。他强调对于敏感和受威胁的社区,需要采取全面的策略,结合软硬基础设施,应对慢性和急性气候事件。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Catherine Seavitt和Guy Nordenson分享了如何在专业实践中融合跨学科思维,面对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时,提出全面和创新的解决方案,以满足社会和生态的需求,并在不同项目中扮演多元化角色。车生泉指出上海作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在面临人居环境、洪涝灾害防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多重目标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生态与发展的权衡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同时指出气候风险评估模型、气候适应性设计等举措在预防和应对潜在影响时的重要作用。李中伟则表示两位一直致力于台风和洪水的研究,并通过项目实践探讨环境如何和风暴洪水共生,这与中国的“风水”很像,“风水”便是一个风一个水。无论是与台风洪水共生还是“风水”都有难以琢磨的点。现实中,努力的防护浇筑堤坝也许也有用,但用景观的方法研究如何共存则显得尤为勇敢。
论坛现场照
会后探讨交流
活动结束后,Guy Nordenson和Catherine Seavitt与设计学院领导及风景园林系教师代表,就双方未来在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展望,期待未来加强多领域交流与互动,推动共赢及发展。
会前,Guy Nordenson和Catherine Seavitt一行在阮昕的陪同下参观了学院大楼,对大楼改建设计表示高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