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8 00:00

体现国际对标,凝聚中国智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杨浦样本”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王林

文章转载自:上海杨浦公众号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全球而言,如何保护利用好工业遗产,是当今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议题。世界范围内有着诸多学术研究和结合地方需求的实践探索,而上海杨浦滨江历经三十多年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型蝶变,为全球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体现中国智慧、国际对标、上海实践的杨浦样本。


国际对标 结合国情,提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国智慧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支持下,国际学术界对于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促进工业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1986年,英国铁桥峡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遗产中的首例工业遗产,对世界工业遗产的保护产生了深远的意义;2003年7月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提供了国际范围内对工业遗产的定义和保护准则。

伦敦、波士顿、巴黎等城市地区为此采取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来支撑老工业区的转型和发展,不但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复兴,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经验。在保护价值方面,对工业遗产保护价值有了共识,尤为注重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和系统阐释,考虑工业风貌的完整性保护,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科学意识越来越高;在保护内容方面,已经从单体建筑保护转向保护大型工业片区的整体保护,注重物质与非物质内容的保护登记,并强调工人记忆具有不可代替性;在保护方法方面,国际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已形成了一系列包括博物馆、旅游景点、城市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公寓等多元更新模式和实践案例经验,并注重保留工业、生产空间的构筑物、设施与风貌,避免过度改造;在保护政策方面,逐渐丰富与完善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支持,也在国家、区域、地方不同层级制定规划,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法律保护与体制框架,民间保护力量给予资金支持。

就中国而言,如何结合独特的国情与市情、文化与风貌、特点与特色,高质量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必然成为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命题。尤其是工业遗产更新与再利用的高品质提高、高品位提升更是体现人民城市建设理念的核心内容。

国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视。2006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无锡召开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并发表《无锡建议》,为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框架;2006年5月发布《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加强保护和监管工业遗产的工作要求与政策指导。2007年4月,国务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首次明确将工业遗产视为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其中,这一举措在推动中国工业遗产普查保护与实践研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早在1989年就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第一座现代化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于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合近年来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杨浦滨江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创新案例分析与思考,探索保护、利用、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与实施路径;探讨如何以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设计与滨江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升城市街区风貌、提高文化休闲消费,激活城市空间活力,塑造人民共享空间,以高质量保护、高品质利用、高精细管理的工业遗产公共空间,践行人民城市目标。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是近年来文化传承和城市更新方面的全球性议题,国内外展开了诸多学术研究和结合地方需求的实践探索,而上海杨浦滨江经验为全球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中国智慧。一方面,杨浦滨江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具有后发优势,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项具有杨浦特色的创新实践。另一方面,杨浦滨江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紧跟上海城市更新步伐,实现在更新中保护、在保护中更新、以更新促保护、以保护创文化、以文化导更新的工作思路;对中国其他城市乃至世界相关地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永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重要的推动示范与借鉴意义。


上海实践 探索引领,形成系统性、全要素保护利用体系

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方兴未艾,上海作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先驱,率先开启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上海,作为中国乃至东亚在近代化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国际化大都市和重要的工业基地,不仅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工业科技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海工业遗产作为上海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更新始终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始终走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转型发展的前列。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民族品牌的发源地和现代工业的集聚地,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留下大量不同时期、优秀的工业遗产。上海从1980年代后期就开始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进行探索:1986年上海开展近代优秀历史建筑物的普查工作,1989年位于杨浦滨江的杨树浦水厂作为工业遗产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颁布,在全国率先明确提出把工业建筑列为保护重要对象;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愈发关注工业遗产的综合性保护利用,大量的滨江工业建筑在世博举办中以及世博后续利用中予以大量保护和更新改造,成为世博文化和工业建筑双遗产;2014年《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颁布,对于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高文物资源利用水平,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民生码头旧址、上钢十厂冷轧车间旧址、杨树浦电厂、杨树浦煤气厂、东区污水处理厂等重要工业遗产纳入法定保护范围;2015年上海开展历史文化风貌区扩区普查,提出工业风貌街坊概念,新增抢救性工业保护街坊15处、工业遗产建筑300多处。尤其重要的是将新中国成立后记录中国工业发展历史、承载中国工人集体记忆的现当代工业遗产列入了保护范围;2020年,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列入全国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是唯一一个以工业遗产为主题进行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在创建过程中,杨浦区人民政府对工业遗产实施抢救性保护和创造性利用转化,永安栈房旧址保护保留作为世界技能博物馆,毛麻仓库旧址和上海船厂船坞,迎来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入驻;探索引领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创新发展、有机更新、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交融相辉。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已构建了系统性的全要素保护体系:一是在规模上,由单体工业建筑、工业群的保护改造,扩展到工业街坊、工业带乃至工业区的整体转型和保护;二是在对象上,由建筑的保护改造,扩展到包括空间、格局、建筑、交通、景观、环境等综合要素的整体保护;三是在价值上,从单一的物质遗产保护扩展到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兼顾,充分认识和系统保存并建构了工业遗产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非物质文化精神与历史人文价值,同时具有应对未来创新经济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城市特质空间。

作为中国乃至东亚在近代化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国际化大都市和重要的工业基地,上海不仅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工业科技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海工业建筑的类型丰富,几乎囊括全国工业的所有种类。上海的工业遗产无论是在建筑、技术、空间格局,还是在人文历史方面都是城市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上海而言,工业遗产不仅和其他优秀历史建筑类型一样具有普遍的保护意义,同时作为上海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它更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含义。


杨浦样本 打造保护更新典范,践行“人民城市”目标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不再局限于对闲置工业建筑的改造,而是立足于城市发展的多元需求,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综合目标,贯通滨水公共空间、打通长期以来工厂区对滨水腹地工人新村的垂江交通,让老百姓共享滨水美景与工业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1月2日视察杨浦滨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更是为杨浦滨江建设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最佳实践区与典范区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

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该区域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呈现出时间早、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等特点,是近代上海乃至全国都极具特色的地区。自1870年杨树浦路修筑以来,全市水、电、煤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纱厂、修造船厂、造纸厂、制皂厂等工业制造企业相继选址在杨浦滨江,与之配套的住宅、医疗、教育等设施也逐渐完善。尽管20世纪上半叶历经战争磨难,但杨浦滨江一带的工业基础保留相对较好。

杨浦区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让这片百年工业区焕发出新的活力。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在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下,以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探索为重点,形成一批可推广的经验和样板,不但提升了示范区建设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也体现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对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示范作用。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也是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杨浦滨江工业遗产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形成三个经验:

一是依据国际经验,回应超大城市城市更新问题,传承“一江一河”滨水空间中的历史文脉。“一江一河”是上海珍贵的滨水空间资源,历经世纪变迁,在发展形态上,从航运时期的“城市锈带”,向提升综合活力的“城市客厅”转变;在开发模式上,从外延式的“大拆大建”,向注重品质和内涵的“城市更新”转变;在战略能级上,从单一的“上海制造”,向能级更高的“滨水创造”转变。

二是形成中国方案,建立了从点到线,从传统到现当代,从生产到生活,系统性的保护利用体系,解读好中国工业遗产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印刻着城市的基因,塑造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杨浦滨江在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挖掘梳理、科学研究阐释,把上海百年工业、杨浦工业城区演进发展更加清晰、全面和生动的呈现出来,让文物开口说话,让杨浦滨江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创建成果成为凝聚人心、增强家国情怀的纽带和桥梁。

三是始终贯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城市更新中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开放城市最中心区大规模的滨水核心岸线,将工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相融合,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根本要求。杨浦滨江注重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机融合,全面梳理、动态整合分布在城市场景中的文物资源,以“建筑可阅读”等都市旅游创新方式,推动文物资源再挖掘、再发现,实现文物保护成果的再分享、再体验,赋能城市的文旅功能和内涵。

未来,杨浦将继续推动工业遗产全方面摸底、全要素保护、全方位赋能、全周期管理、全民性参与,寻求最合适的保护利用方案,助力城区有机更新、区域功能转型。以期为国内外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文物保护利用新的实践、新的探索做出新贡献。

放眼全球,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在我国还处在一个探索的起步阶段,上海这些尝试还有待时间的考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杨浦滨江工业遗产必将更好地使其彰显出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审美的意义,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成为体现人民城市与现代治理双目标、理论与实践双引领、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双创新的典范样本,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杨浦方案。


作者

王林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责任教授

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