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
在上海召开2023(第七届)
9月15日至17日,2023(第七届)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承办,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上海市建筑学会协办。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文科处副处长高延坤、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张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陆邵明主持开幕式并介绍此次会议情况。
陆邵明介绍道,“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城乡建设面临新的阶段与新的任务,设计学科发展也面临着“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挑战与机遇。会议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尺度交流,聚焦空间叙事、记忆场所、创新技术,探讨当前人居空间设计的新视角与新实践。
本次论坛包括14场学术报告、2个系列平行研讨以及1个工作坊。150余名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地方部门代表和高校师生围绕“高质量发展视野下空间叙事与创新设计”这一主旨进行了研讨,其中包括 “多尺度空间叙事与创新设计”、“空间叙事与数字技术”、“空间叙事与记忆传承”、“空间叙事与水岸微更新”以及“空间叙事与邮轮内装设计”等专题。
多尺度空间叙事构建文化认同
该分论坛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尺度,探讨了空间叙事在声景关注、场景营造、材料技术以及情节线索中的设计路径与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以《人居声环境与听觉关怀》为题,指出了声音及听觉在人类文化传承及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视听觉关怀、改善人居声环境的必要性,总结了改善人居声环境的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缩尺模型实验等若干重要科学技术,并对优美的声景及多元景观营造,音乐与声景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清华大学教授张杰以《文绿融合·新旧共生》为题,以景德镇城市更新实践作为案例解读,提出文化引领的绿色更新体系:文化引领——构建反映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完整保护要求体系,绿色更新——建立绿色更新的综合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与提升方法,阐述了通过新旧共生,实现文绿融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前任校长宁钢以《传统陶瓷材料的创新性技术应用——以常州天宁寺瓷佛殿空间设计为例》为题,从新材料及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陶瓷工艺的多维度应用、以及常州天宁寺瓷佛殿设计的创造性意识培养与研究三个方面,探讨了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陶瓷材料展现出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面貌,这种改变不仅对于陶瓷工业本身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同时拓展了文博空间文化叙事的认同性与感染力。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设计学院教授陆邵明以《空间情节的叙事建构与其创新应用》为题,从认知体验等角度,根植地域文化与建筑叙事,介绍建筑叙事空间情节的基本方法,来嫁接人居“空间结构”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编排策略,为设计师进行地域性叙事创作与记忆再现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创新设计途径,并以陌桑幼儿园等应用案例来诠释空间情节塑造的三部曲。
吴院士线上报告
张杰教授作报告
宁钢教授报告
陆邵明教授报告
数字空间叙事赋能文化传播
分论坛结合大数据、空间计算、智能交互等创新技术,探讨新时代数字技术赋能叙事设计与文化传承的路径。广东工业大学教授何韶颖以《空间叙事视阈下粤东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为题,引入空间叙事理论,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叙事要素与叙事结构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其进行时空耦合的空间分析量化研究,为塑造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地方认同和精神传承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通过潮州案例实践的经验与总结,提出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应用策略。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以近期《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城市空间计划》等项目,将文学信息、空间叙事与数字技术整合为数字文化数据库,并归纳成建筑学科框架下的叙事理论与技术体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盛强以《数据化体检助力完整社区营造》为题,利用百度街景时光机、手机信令等大数据和实地调研的交通截面流量、功能分布和居民公共空间使用状况等多源数据,基于空间句法、ArcGIS、SPSS等数据空间分析及统计方法,全面系统诊断了海淀街道在交通、功能和公共空间使用方面存在问题,并针对分析的31个地点,提出优化设计建议。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子耕以《装置叙事——装置作为另一种建筑》为题,通过对 751 声音装置、“九层塔”个展、威尼斯首钢百年成就展、邬建安个展是“海”、沙丘”、“米奇纪”、“黑色玛丽”、“渔村童话”等作品的解析,探索了叙事与思辨多媒介空间生产的可能性,以及区别于既有框架下的另一种建筑实践的内涵与边界。
何韶颖教授报告
鲁安东教授报告
盛强教授报告
空间叙事拓展地方记忆传承
论坛还结合实践案例,从城市更新、建筑活化利用等角度,探讨空间叙事在地方与民族记忆传承中的价值与意义。湖南大学教授魏春雨以《地方叙事探索:后湖实践》为题,解析了其在湖南长沙后湖的实践案例,阐释了“地域类型”与“场所语义”的图式语言,对地域性与现代性问题做出回应,挖掘建筑类型与原型的深层潜力及其当代衍生图式语言,并诗意性融入当代城市营造活动之中。北京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何勍以《空间中的结绳纪事——从常德老西门说起》为题,解读了常德老西门城市更新设计中赋予物质建造以恰当的意义与归属,以诗情画意来诠释与标识每个空间、转折与细节、材料、色彩的方法路径。中南大学教授张楠以《一场关于“叙事空间量化”的叙事研究》为题,以湖南湘西凤凰古城文星园规划设计、长沙历史城区叙事环境系统量化分析等为案例,从字词句法、地图叠加法、大数据量化、GIS量化四个方面,总结了叙事空间在规划、建筑等方面的量化分析与设计方法,以期为城乡存量空间的特色营造、品质提升激发新的创意。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欣以《五重宋风——上海旧楼中的园林叠叙》为题,以《上海冠玉坊》为案例,解读了中国山水园林思想之于上海市旧城中心楼宇内发生的系统化的探索,将山水叙事作为楼宇改造的核心,探索了园林幻梦在屋宇内的多重多向度叙事。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熊庠楠以《具身叙事——现象学视角再访图根哈特别墅》为题,从现象学视角出发,追溯造访图根哈特别墅过程中的身体和视觉体验,并描述由此产生的心理效应,分析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如何通过编排空间序列中身体和视觉感受,唤起人们的自我意识,并营造沉思的氛围。
张楠教授现场交流
魏春雨教授报告
王欣教授报告
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尚意、浙江大学教授孙守迁、湖南大学教授魏春雨、东南大学王静教授、厦门大学王绍森教授等进行了点评,认为尺度、地方、数字对于空间叙事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与会专家从哲理、学理到艺理,探讨了高质量发展视野下空间叙事设计理论体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周尚意教授
孙守迁教授
王静教授
会议最后一天同期举办了第八届“乡愁记忆”设计工作坊与其评审会,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担任评审组组长,由东华大学冯信群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常丹妮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欣、福州大学副教授武昕等组成本次评审小组,以“数字场景叙事与乡愁记忆”为主题,运用面向未来的设计语言和形式探索传承场所记忆,并嫁接现代栖居生活,提升黄浦江滨水空间的品质。最终,本次工作坊共计6组作品获奖,这些获奖作品从规划、建筑、环境、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多种角度出发,运用数字化和新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展现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记忆。
工作坊现场照片
论坛发起者陆邵明教授认为,第一,高质量发展视野下是时候构建中国特色的空间叙事设计学术体系;第二,空间叙事理论将有助于构建超越个体记忆、超越物质、超越时空的文化认同;第三,数字技术赋能空间叙事设计,拓展了文化意义表征的广度、深度与时空维度,推动当下的创新设计。
本次论坛不仅为我国空间叙事与创新设计的学术共同体以及相关学者提供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为国内学者、设计实践与运维管理建构了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尺度的互动机制,进而为根植本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个对话渠道。
会议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