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18 00:00

​“未来生态城市论坛——气候变化和低碳城市”成功举办


2023年8月3日至6日,“BAU CHINA亚洲建筑系统解决方案超级联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携多项设计成果和技术方案参展RealTech国际未来地产博览会。3日,由弗劳恩霍夫-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生态发展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德国SBA设计公司联合主办,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中欧碳中和协办的“未来生态城市论坛——气候变化和低碳城市”,吸引了大量业内专家和企业家、政府部门参与,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分享了《CQ的诞生与碳中和的数字化追踪》,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角度将“碳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同时也分享了团队在多个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先进理念与最佳实践。

德国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Gunnar Gruen介绍了建筑领域对于区域碳中和目标达成的路径,并从建筑相关新材料研发、分布式能源利用等方面介绍了德国以及欧洲的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谢长坤介绍乡村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适应性治理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并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发布了《乡村气候适应性治理技术手册:方法、数据及技术资源》,是上海交通大学—Fraunhofer城市生态发展创新平台,中国-保加利亚乡村生态系统气候变化适应性治理国际联合实验室合作研究的成果,由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22230750500)、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2230711800)共同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在展会上同步展出,并在保加利亚推广应用。

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芬发表了以“重新定义建筑、拥抱未来”为题的主题演讲。

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由中欧碳中和济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CEO&创始人刘国桢主持。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弗劳恩霍夫-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生态发展创新平台主任曹永康教授,弗劳恩霍夫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小龙博士,前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DGNB)中国区总监张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智慧创新中心主任汤民,以及观碳智能创始人、总经理胡启凡等五位嘉宾一起探讨了当前中欧低碳可持续建筑和城市方面的理念、全产业链协同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展望。

乡村作为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供给、生态保障以及人居和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同时乡村存在景观破碎、环境破坏、生态功能退化、敏感人群比例高以及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乡村在气候变化下敏感、脆弱,且适应性弱。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乡村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开展乡村气候适应性理论与技术研发及治理工作,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的韧性,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乡村气候适应性治理技术手册:方法、数据及技术资源》(以下简称《技术手册》)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适应性治理、乡村气候变化研究方法、乡村气候变化研究数据库以及联合研究平台资源等几个方面,可为乡村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适应性对策构建等提供技术支撑。适用部门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

本手册作为应对乡村气候变化及适应性治理技术的1.0版本,还存在一定不足和尚待完善的部分,研究团队期望通过本手册加强政府间国际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并在不断深入的合作研究和推广应用中,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技术手册》。










《技术手册》主要内容包括:

1、乡村气候变化预测与风险评估方法:《技术手册》制定了了气候变化预测和风险评估技术框架,设计了短、中、长期气候风险预测方法和流程,构建了包含气候风险因素、灾害水平等风险评估体系,案例演示了CIMP6模型及数据降尺度处理方法在上海未来雨洪模拟和风险预测中的运用过程。

2、乡村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及适应性策略:《技术手册》构建了乡村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及适应性策略技术路径,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构建了乡村脆弱性评估体系,从规划、技术、管理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乡村气候变化适应的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体系。

3、数据资源、软件及研究平台:《技术手册》系统性地梳理了气候适应乡村气候变化适应研究需要的气候、土地利用、遥感、社会经济等主要公共数据资源,并提供了共享链接;同时也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已有的数据资源、超级计算平台、云服务器以及相关的测绘、测试、监测设备和实验平台等,并提供了共享途径。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