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5 22:29

交大设计建筑学系教师参加2023全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研讨会并做报告


​7月29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烟台大学联合主办的“开始·设计——2023全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研讨会”在山东烟台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孟建民,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以及来自全国120余所高校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探讨新时期中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议题和发展的多元路径。设计学院建筑学系范文兵教授做主会场报告,刘士兴副教授、游猎副教授做分论坛报告,一、二年级提交的设计课教案在会议期间同步展出。


​大会致辞环节,王建国院士以“关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为题,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面对”“教与学关系在当下如何重构、互动和共构”“通用人工智能(AGI)”“建筑基础教育的‘第一性原理’”四个方面,分享了他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最新思考。孟建民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建筑设计基础对于学生建筑观的形成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着新工科建设、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发展等许多新的发展要求,要“站在未来,思考当下”。

​上午主会场报告环节,范文兵教授以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建筑学系近年来受到全国同行关注的教学改革为基础,以“理论性、实践性、探索性相结合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分“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基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二年级教案介绍、新形势下对设计教学的思考”四个方面展开。针对当前行业发展形势,报告最后提出“两个转化”的思考。(1)当前城乡建设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行业不仅需要“设计艺术创作”人才,更需要在建筑学基础上,能够融合社会学、城市学、工程学、经济学、人类学、城市更新、历史保护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借助研究做出设计决策,以解决复杂问题的“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需要探索从培养设计创作人才,向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转化。(2)目前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标准,是基于20世纪工业时代为满足社会需求进行设计建造房子的职业训练。始于1990年代的互联网,带来了虚拟空间、虚拟社区、远程协作、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事物,给古老建筑学科带来了全面性巨大挑战。因此,需要探索从职业化训练工业时代建筑师,向培养网络时代设计师转化。报告还提出了如何结合交大特色进行具体改革的初步设想。​

下午“设计基础的专项教案设计”分论坛,刘士兴副教授做题为“造亭记”的报告。报告从三个问题展开:设计基础的“基础”应该包括什么,基础教学如何与设计实践结合,当前“设计-建造”课题的优势可否再进一步发挥,并重点介绍了交大建筑学系2022级本科生在课程组老师庄慎、刘士兴、汪灏,以及结构事务所张业巍等指导下,通过大一春季学期课程设计训练和夏季学期设计实践,在安徽九华山由全班同学一起动手搭建一座木构凉亭的过程。此外,报告还介绍了交大建筑学系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程框架,反映了课程组在探索更好适应建筑学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由理科抽象思维向兼具形象思维提升、由非专业向专业过渡”等挑战所做出的教改尝试。

在“设计基础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分论坛,建筑学系副系主任游猎做题为“本科设计课衔接的交大探索”报告。报告首先对交大建筑学系及其本科课程体系做了简要介绍,并重点围绕“各年级设计课如何更好的相互衔接、理论课如何更有效地支撑设计课、理论课相互之间如何更有效的衔接”三个问题,介绍了设计学院和建筑学系做的相关探索。它们包括:(1)交大建筑学专业本科生“5个基本能力”的凝练,从建筑师职业素养角度反思各年级设计课分工和衔接问题;(2)定期组织召开设计课教学研讨会,努力打通各年级设计课教案;(3)组织全系本科教学大讨论,以“说课”的方式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课程介绍和研讨,覆盖40余门本科专业课程,努力提升教学质量;(4)深入落实和完善Teaching Fellow Studio制度,促进校内外设计课师资互补;(5)因材施教,推动竞赛教学改革。

本次会议还同步进行了设计基础教案展览,建筑学系一年级课程组提交的“设计与建造:木构凉亭”教案,二年级课程组提交的“实践性、理论性相结合的空间教案、建构教案、基地教案”在烟台大学建筑学院一楼大厅展出。

本次会议分析了形势、探讨了问题、交流了经验、启发了思考。结合城乡建设需求、行业发展趋势、技术革新对传统设计带来的挑战,以及交大建筑学专业生源特点,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交大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以及整个建筑学本科教学改革。

延伸阅读:

交大设计学子课程作品“五分亭”落成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