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2 00:00

​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暨“山水城市”学术论坛在上海交大举行

      12月1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诞辰110周年。为了继承和弘扬钱学森先生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思想与理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城乡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国建筑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暨‘山水城市’学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国内外建筑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研讨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与实践。

大成智慧,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论

       钱学森先生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而且对国家的城乡建设相关领域也倾注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凭借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理解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早在国家改革开放之初,钱学森先生就针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山水城市”理论及未来城市构想,极具前瞻性地将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融合,以期创造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特色并重的新型生态城市。早在1958年钱学森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从园林学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建设应该向传统园林学习的建议。1990年7月31日,在钱学森先生写给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的信件中,首先提出了“山水城市”一词。钱学森先生对于“山水城市”理论的构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仅目前能够收集到的相关信件就达100多封。1993年,在钱学森先生的号召与建议下,在北京召开关于“山水城市”的第一次座谈会,为“山水城市”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在城市建设领域举办的一系列关于“山水城市”及其相关理论的座谈会、讨论会则进一步推动了“山水城市”理论的发展。

       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外文化相结合、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相结合,通过“尊重生态环境,追求山环水绕的境界”“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以“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和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江河湖面、足够自然生态”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来推动和提升中国城市的未来建设。

面向未来,探索“山水城市”新理念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城乡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千城一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文化特色流失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理论也为解决这些城市建设领域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理论途径。“山水城市”理论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园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并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相契合,是一种根植于中国精神的现代化城市构想。这一理论与构想不仅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生态化、可持续化大趋势,而且与“生态城市”“森林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等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本次论坛通过继承与发扬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理论与未来城市构想,汇集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设想,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诸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荟萃思想,聚焦“山水城市”新发展

       本次论坛由钱学森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健作为总召集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

       在院士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图书馆建筑总设计师何镜堂,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夏冰,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韩继红,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健,分别以“钱学森图书馆建筑创作的回顾与展望”“山水城市的重生”“绿色新城发展展望”“钱学森‘山水城市’与新时代建设创新特征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在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建筑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重温钱老思想与钱馆设计理念,并以济宁图书馆、广州海心桥、广州“三馆合一”工程、等实践案例阐释“两观三性”是贯穿他所有作品的基础理念。“两观”就是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就是建筑讲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和谐,人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发展方向是和平,建筑也要表达出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理念。在演讲的结尾,何镜堂提出,城巿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创建和而不同、不同而又协调的人居环境,也是中国建筑师一直以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何镜堂希望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能够更加充分地挖掘城市的地域特征、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紧跟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从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高度去认识城市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道路,创造出更加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

      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夏冰,秉承“造山、引水、成林、聚人”的规划理念和打造自然生态与人文艺术有机结合的空间格局的宗旨,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重点设计区域的详细介绍,总结了贯穿设计建设全过程的“再生理念”。

      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韩继红,从国际视野下绿色新城发展的缘起及历程回顾、十四五绿色新城发展的需求和响应、上海五大新城绿色低碳建设专项解读与展望三个方面探讨未来绿色新城发展。之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大家一致表示应深入学习钱学森先生的崇高品质、研究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理论,共同推动新时代的“山水城市”生态建设发展。

​     最后,作为本次论坛的总召集人和承办单位的负责人张健教授,本着传承钱老“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践行钱老“山水城市”理念的宗旨,凭借其国内外39年的丰富建筑生涯经验,并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与新时代建设创新特征做了主旨演讲。张健首先从 “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关注开始至今17年前的研究经历做了汇报,继而谈了本论坛举办的初衷,他说:“作为钱老母校的一名建筑教育老兵、钱学森图书馆筹委会委员,有责任、有义务传承钱老科学思想,践行钱老山水理念” 。在对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概念和理念全面概述的基础上,阐述了 “四个阶段”(萌芽、提出、形成、发展),“两个区别”(与田园城市的区别、与传统设计的区别),并重点从“生态”“形态”两大方面阐释了“山水城市”理念在新时代的建设中主要体现。在“生态”方面,张健认为,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定量化的统计与分析为基础,对生态建筑学的目标、原则、研究对象,以及发展趋势等做了系统讲解。他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生态建筑将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起来,但同时,也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均等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绿色建筑获奖数目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应特别重视研究欠发达地区的建筑。在“形态”方面,张健基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文化缺失、城市及建筑形态无序等现实问题。在对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张健教授提出了独创的建设“七化特征”理论,诠释了新时代“山水城市”应具备的七个化特征:构思哲学化、建筑景观化、功能多元化、空间立体化、技术适宜化、建设人性化、全程数字化,进而指出“山水城市”理念不仅适用于城市,而且适应于乡镇建设,指出:未来的城乡建设 将从“以人为本”转向“人、城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业界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秉承钱老“山水城市”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城市风貌优良品质的新时代“美丽中国”。实现 “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的美丽愿景。


论坛总召集人简介:

    张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二级教授,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创始系主任,设计学院建筑设计及景观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学术兼职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和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景观学会副理事长等。“2012年我国建筑教育工作者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中国景观学科终身学术成就奖”得主。

    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建筑老八校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原哈建工),1986年留校历任助教、讲师,党支部书记兼教研室副主任;1994年被日本政府选拔为文部省国费留学生,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博士,中日设计近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部主任;2002年被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回国, 38岁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筹备并创立建筑学系。2014年作为国家985优秀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纽约大学(NYU)讲习、交流。

    张健教授从1986年至今,从事建筑教育及科研设计工作35年。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率领团队圆满完成了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体规划及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并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评审工作。自2004年担任“钱学森图书馆筹备工作委员会”委员起,专注于钱学森山水城市在生态与形态领域的研究已17年,提出了建筑创作 “三重三轻误区”和“建筑创新七化”的理论,发表了包括CSSCI、SSCI、A&H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著作(专、译、编)14部;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等多项科研项目,完成以“山水城市理论”为指导的建筑景观设计作品70余项, 其中19项已竣工。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