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频传!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师生再获5项国际设计奖—2020 IFLA AAPME Awards
近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IFLA)公布了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非洲、亚太和中东地区的专业奖获奖名单(2020 IFLA AAPME Awards)。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汤晓敏、朱黎青、王云、张洋、陈丹等老师领衔的师生合作设计团队联合相关设计单位再次斩获5项荣誉奖。
经济可行性类
(Economic Viability)
通往瓦屋山的幸福之路--中国溧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景观途径探索
文化与传统类
(Culture and Traditions)
江南水乡“壶天模式”的韧性建构--张家港大新镇新湖公园设计
传承山石文化与矿冶文化的敏感地段开发--黄石石林广场景观设计
社会与公共卫生类
(Social and Community Health)
以花为媒:链接校园与社区--上海交通大学蔷薇园设计
野生生物、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改善或创造类
(Wildlife, Biodiversity, Habitat Enhancement or Creation)
武汉市涨渡湖水森林鹭鸟栖息地营建与科普游憩规划设计
通往瓦屋山的幸福之路
中国溧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景观途径探索
经济可行性类(Economic Viability)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溧阳市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不均衡的问题,“溧阳乡村旅游公路--幸福之路”所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居民收入偏低。
设计提出“旅游+、生态+、产业+、可持续+”的目标与策略,采取“线+点”的景观模式,构建乡村慢行旅游廊道和特色驿站;营建多样性栖息地和迁徙廊道,恢复生物多样性;挖掘乡土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旅游、文创产业与农业的多产业融合;坚持低维护、低影响的建筑设计、植物搭配和材料选用。旨在打造通往瓦屋山的幸福之路,探索中国溧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景观途径。
通过灵活的土地政策,本地雇佣的就业政策、公众参与的开发政策,繁荣了乡村经济,实现了经济可行性,对中国丘陵型地区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江南水乡“壶天模式”的韧性建构
张家港大新镇新湖公园设计
文化与传统类(Culture and Traditions)
新湖是张家港市政府为提升大新镇蓄洪能力而开挖的全镇最大人工湖(11.3hm2)。环湖而建的新湖公园,有效解决了因城镇建设造成的水系割裂,生态系统碎片化的问题,成为大新镇活力汇聚的生态休闲核心。
历史上,新湖公园所在地地势低洼、湖塘密布,但随着农业发展,大量湖荡被填埋,形成江南“湖田”模式,是典型“圩、江、城”相融合的江南水乡风貌。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建设造成生态系统的割裂和碎片化,江南小镇文化的传承和生态的韧性都在被侵蚀。
新湖公园的设计旨在打造兼具市民户外公共活动共享空间功能与蓄洪调水功能的弹性景观体系:通过“退田还湖”,恢复了江南水乡湖荡密布的典型模式,提升镇区蓄洪调水的抗灾能力,打造大新镇水系统应对雨洪危机的调适器,塑造结合水位变化的弹性生态景观,着力塑造大新镇城市生态韧性格局;提出了“壶天模式”下圈层递进的设计理念,以新湖中心廊桥为核心,由内而外,形成传统中式-新中式-现代的三个圈层,传承和表达了这个中国古代理想生态环境的“壶天模式”。探索高品质景观营造的低成本路径,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镇区重要滨水活力空间,成为张家港网红景点。
以花为媒:链接校园与社区
上海交通大学蔷薇园设计
社会与公共卫生类(Social and Community Health)
4000㎡的专类植物花园-蔷薇园,建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东北部建设备用地的一角。设计在有限的场地内,选种了50余种蔷薇科植物;通过微妙的地形变化,营造了多样的交往空间;采用障景、借景等手法,与周边的校园环境取得和谐;利用红砖白缝的景墙和纯白铁艺构架等元素,呼应了学校徐汇老校区建筑遗产的形式与风格。
建成后的蔷薇园广受师生和周边社区居民的好评,已成为诠释交大人文精神与记忆的亮丽名片,一个最美、最受欢迎的校园社交活动场地,以及风景园林学、植物学、园艺学等学科科研与教学的基地之一。这里,不仅是师生间建立信任和信心的重要场所,也是推动校园与周边社区和谐交往的新触媒。
传承山石文化与矿冶文化的敏感地段开发
黄石石林广场景观设计
文化与传统类(Culture and Traditions)
3000年前人类已开始在黄石市采矿并进行青铜器的冶炼,但由于多年的矿产资源开发,黄石已从富矿城市转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城市转型和城市范围的快速扩张,原有的采矿废弃地占地面积仅5470 m2,计划生态修复,并建设为城市街旁广场。
对废弃地整理过程中,发现大量天然的富铜矿石,因此设计将这些大型的矿石进行挖掘和再利用,成为矿石的科普展示场;进一步,结合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山石文化,模拟自然山体的意向进行假山堆叠,创造山峰、山谷、山涧等的山体形态,塑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变化。再次,植物配置围绕山石主题,考虑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呈现和谐统一的自然状态,使人产生在画中游的效果。此设计因地制宜,既承载了场地的历史,又表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城市转型中的废弃地改造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武汉市涨渡湖水森林鹭鸟栖息地营建与科普游憩规划设计
野生生物、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改善或创造类(Wildlife, Biodiversity, Habitat Enhancement or Creation)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挤占湖区的面积,武汉市的湖面较30年之前减少了30%。湖区与城区的缓冲地带受到侵占,影响了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退化严重。
意识到湖面及湿地的重要性后,2004年武汉市成立涨渡湖自然保护区。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认定的湖北省第一个全球性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点。它位于亚洲鸟类迁徙路线之上,是华中地区最大的鹭鸟基地,栖息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鸺鹠等37种珍稀物种。水森林项目位于该自然保护区东北侧,占地600亩,采用品种为美国赠与的池杉林。项目建造目的是(1)保护湿地与促进生物多样性;(2)营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作为夏候鸟、留鸟的驻足点;(3)建立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并推动公众参与,增强公众湿地与鸟类保护意识。
此项目交替种植池杉林,持续的营建使树、鸟、水、鱼,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目前为止,水上森林已接待了世界各地160多名专家前来考察,这片国内少见的人工湿地具有独特的科研和生态价值。
相关阅读:
获奖速递 |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7个项目荣获2019 IFLA APR国际大奖
素材来源: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获奖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