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先后揭晓了2020年度的评奖结果。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汤晓敏、王云、朱黎青、王玲等老师领衔的师生合作设计团队,荣获7个设计奖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通往瓦屋山的幸福之路
溧阳市乡村旅游公路选线与驿站设计
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项目团队:
汤晓敏、王云、尹静一等
合作设计单位:
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
“溧阳1号乡村旅游公路”所在的丘陵地貌的溧阳西北部片区,风景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开发相对落后。
本项目基于生态敏感性、土地适宜性、村落位置、旅游资源分布、景观视线、交通可达性、服务设施半径等要素,对原有乡村道路线路和配套设施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重新进行旅游公路的科学选线。公路全长9.6km,以“三山两湖”为中心,串联农田、果林、鱼塘、森林、湿地、水库、茶园等7种自然景观风貌,连接12个自然村落、21个乡村旅游点,以象征彩虹的红黄蓝三条道路标识,形成“霓虹之上的幸福之路”。同时,以服务驿站的分类与营建为重点,构筑“线+点”景观模式。
项目建成后,极大地提升了游客满意度和沿线村民的幸福感,拓展了旅游公路的内涵。游客数量较往年增长了近3倍,成为全国自行车邀请赛、江苏省国际马拉松赛、溧阳音乐泼水节等活动的重要路段。
上海醉白池公园西大门及园内(董其昌博物馆庭院)景观提升设计
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项目团队:
王云、汤晓敏、尹静一等
合作设计单位:
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
项目位于醉白池公园西入口外场地,北临商业街,南接地铁9号线醉白池站站台,西至人民南路市政道路,东至入口建筑外墙,总设计面积为1070平方米。本次改造内容包括:总体设计、竖向设计、场地改造、景观小品设计、植物种植设计等。设计因地制宜,梳理交通流线,解决了地铁口出入人流与公园游人的冲突,同时植入公共活动空间,增添无障碍设施。优化了古典园林公园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关系,拓展了公园景观与功能的辐射效应。在董其昌博物馆周边、西入口、盆景园等公共集散场地,采用传统建筑、景墙与种植池的组合,化解高差,引导人流,并增添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在内外空间界面的处理上,护而不隔,内外因借,形成“满园春色藏不住”的景观意趣。
滨水带状公园的“有机更新”
溧阳市湾溪公园(三期工程)设计
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项目团队:
汤晓敏、王云、赵薇淇等
合作设计单位:
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
溧阳湾溪河是贯穿溧阳南北的一条重要河道。北接第一运河胥河,南连燕山河(燕山风景区),东临主城区,西借仙人山、野猫山,规划定位为城市重要的休闲景观轴。湾溪公园始建于2004年,总面积约35hm²,项目分三期实施,历时十余年。时至今日,公园已有良好的植物景观与设施配套,但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向周边社区居民日益提高的游憩需求及溧阳市打造高品质山水景观体系的战略要求,公园的植被、水岸及公共空间体系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设计通过“强化主干、活化水岸、界面融通”等多途径的有机更新策略,构建溧阳中心城区更生态、更活力、更特色的南北向滨河开放空间体系。
蓝绿统筹
昆山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现状评估与更新规划
上海市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项目团队:
汤晓敏、王云、王玲、任家怿等
合作设计单位:
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
昆山市中心城区蓝绿统筹规划涉及多个学科、跨越多个尺度,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规划、“边编制边实践”的规划、 “可复制可借鉴”的规划。规划以内涵式发展、生态化引领、品质化建设为原则,以“打造具有前瞻性、标杆性和实效性的创新型花园城市景观”为目标,以“结构优化、科学建园、活力凝聚、特色塑造为实施路径”,通过精致化、开放化、共享化三个策略,构建了滨水线性公园体系、道路线性景观体系、公共空间与备用地规划体系有机融合的格局,制定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分期更新计划。形成四大规划特色:(1)“分类评价”——构建公园绿地分级评价体系;(2)“蓝绿统筹”——构建蓝绿交织的滨水公园体系;(3)“精准覆绿”——厘清本底,精准施绿,推进城市闲置地焕发新颜;(4)“昆小薇”——9种类型、98个“针灸式”改造的小微公园建设行动计划。
上海市松江区油墩港(新松江路-文诚路)沿河休闲绿地景观设计
上海市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项目团队:
汤晓敏、王云等
合作设计单位:
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
本项目位于上海松江新城,西邻油墩港松江段,东临思涌路和名仕豪庭、英都别苑等别墅区,南北介于新松江路与文诚路之间的绿带,全长1350m,宽度30至35m,总面积39900㎡ 。
在城市更新与社区环境整治的背景下,本项目旨在打造一条兼具防护和康体健身功能的活力绿带,完善松江区级绿道系统。设计采用“南北贯通、西挡东连”的空间策略,以线串点,形成“一道、一带、一界、多点”的景观结构。将健身场地、雨洪管理设施、市政设施,相对通透的道路景观、郁闭的防护林带等融为一体。本项目突出“一条绿道、一条连续的雨水花园带、一个开敞优美的道路景观界面、一系列适老、适幼性邻里共享空间”四个设计重点,形成具有英伦风格的生态低碳景观特色。
向公众开放水岸的集水区绿地营建
黄石磁湖西岸滨水绿地韧性设计
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
项目团队:
朱黎青等
合作设计单位:
上海唯美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磁湖湖景项目位于湖北省黄石市磁湖西岸。随着城市化深入发展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当地不再允许在磁湖打渔。渔民上岸后蜗居在西岸,经济收入锐减;其所居之处场地低洼,雨季暴雨甚至会淹至渔民家中,渔民不堪其扰。
作为土地置换开发计划的一部分,渔民移至周边更高的地方,所居之处用于面积达39.9hm2的公园建设。为增强城市韧性,依据往年雨季情况,低洼部分作为人工湖面,成为周边街区的集水区。磁湖西岸的建设,为城市韧性做出了有益尝试:(1)城市雨洪韧性,抵御气候变化,人工湖水面高出磁湖水面2m,经过生态水处理后迭落进入小湖面,得到进一步生态处理并达标后进入大湖面;(2)社区经济韧性,按1:1.5还建的房子,昔日的渔民有多余的房子用于出租,增加了经济来源;(3)城市社会韧性:创造水岸景观公共空间,促进社会交往与多元融合。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