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构成的重大威胁,上海交大设计学院于11月23日举办“2024气候变化与适应性设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深入探讨气候变化下的设计创新与未来规划设计路径,共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蓝图。
本届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主办,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治理数字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德联合研究中心—in cooperation with Fraunhofer、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城市生态发展创新平台太仓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中美气候变化与设计中心、上海市“中国—保加利亚乡村生态系统气候变化适应性治理国际联合实验室”协同承办。
研讨会下设主旨报告和三个分论坛,内容涵盖风险评估方法、适应性规划设计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等。海内外50余位学者专家及400余位观众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开幕式及主旨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陈睿山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设计学院院长、光启讲席教授阮昕和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前主席Michael Meadows致欢迎辞。双方就当前气候应对与适应性的全球发展背景、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在应对该问题上开展的国际合作与工作基础,以及共同呼吁全球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气候变化发表致辞。
主旨报告
▶ 城市气候变化研究网络
Barbara Norman
城市气候变化研究网络澳大利亚-大洋洲中心(UCCRN)主任
Barbara Norman介绍了UCCRN的主要目标,即助力城市在气候变化应对中发挥领导作用。UCCRN目前有超300名国际专家,女性占比54%,来自南美、亚洲、拉美及大洋洲专家占比54%,同时,她也分享了中心在促进知识共享、增强城市韧性、能源效率及改善生计等方面的主要工作。
▶ 城市热岛效应:从物理探测到人体感知
彭 建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彭建指出城市热岛效应为全球研究热点,主要聚焦“热舒适数据”“热胁迫分析”和“热暴露”三大议题。他阐述了遥感反演、实地观测与数值模拟的关系,并指出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未来发展方向。最后,他分享了团队在热暴露和社会公平方面的最新研究。
▶ 循环解决方案:引导绿色投资以增强气候适应能力
Gayane Gabrielyan
亚美尼亚环境部副部长
Gayane Gabrielyan介绍了绿色公共投资管理(GPIM)的内涵,阐释了绿色公共投资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绿色公共投资管理如何促进公共—私人伙伴关系、整合利用专业知识和资源,进而提高项目效率过程。他认为绿色公共投资管理可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生存能力,创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气候变化和风险
巢清尘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巢清尘阐述了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对人类活动及环境的影响,并预测了全球变暖下海平面上升、极端高温及水位等变化情况。她提出气候变化风险的复杂性及管控难点,并围绕“社会和经济”,通过“农业食品”“健康”“基础设施”“城市社区”“二三产业敏感”五方面给出气候应对建议,及制定有序适应气候变化路线图。
▶ 选题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科研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朱晓华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学报》专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朱晓华重点介绍《自然资源学报》的发展状况及服务国家重点需求上的作用。他强调,学报将继续聚焦专题背景同时拓展未来发展方向,继续鼓励学术对话,以实际研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分论坛一
气候变化与人居环境适应性设计
分论坛一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车生泉教授主持。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ECOM设计公司等单位10位专家作报告。
墨尔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景观设计系主任Alexander J.Felson副教授,及Sareh Moosavi博士联合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及“灰转绿”海岸自然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副系主任谢长坤副教授分享了上海开展的城市气候适应性评估方法及生态设计路径研究成果;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校长Boryana Ivanova教授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保加利亚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并揭示了关键气候因子对农作物影响的关键节点;洪堡大学Dagmar Haase教授阐述了城市气候适应中典型矛盾与选择策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院长洪波教授分享了寒冷地区城市开放空间儿童户外热舒适性研究成果;柏林工业大学Jürgen Weidinger教授介绍了多种不同场地气候适应性设计案例,并展示气候适应性设计与场地融合的方法;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所长Gunnar Grün教授,分享了基于微气候的城市规划原理、规划软件的操作步骤及应用效果;华东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景观生态院院长杨凌晨系统性地讲解了桑基鱼塘设计的资源循环体系;上海AECOM景观设计执行总监Lee Parks阐述了上海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园设计中应用自然解决方案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分论坛二
气候变化与灾害治理
分论坛二由陈睿山主持。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城市气候变化研究网络非洲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九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嘉宾作报告。
康奈尔大学Linda Shi教授分享了波多黎各社区、中国的海绵城市的研究案例,并揭示了在气候变化下如何平衡气候适应、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气候变化研究网络非洲中心主任Sean Odonoghue介绍了非洲德班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并强调城市伙伴合作、社区参与和创新设计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绍洪研究员分享了中国沿海地区复合极端风暴潮和降水潜力的评估方法与结果;北京师范大学何斌教授分析了全球火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强调需要综合管理火灾和气候变化影响;华东师范大学殷杰教授讨论了沿海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及防范措施,并介绍上海等地的风险评估和疏散规划;中山大学王少剑教授分享了中国省际贸易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强调需要更平衡、环保的省际贸易策略;复旦大学余兆武研究员探讨了树冠效应对全球降温效率的影响,同时强调温度和土壤湿度对降温效率的关键影响;同济大学赫磊副教授分享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抗灾城市规划,强调在城市发展中整合基础设施维护、灾害防范和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上海师范大学杜士强教授回顾了中国从1990年代到2010年代在洪水风险适应与景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及薄弱点,呼吁采取整体性适应策略。
分论坛三
气候变化与健康
分论坛三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连之伟教授主持。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巴里理工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作报告。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Energy and Buildings期刊主编牛建磊探讨了开放式和半开放式城市空间的热舒适度规划和设计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林波荣教授介绍了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和运维两个方面的创新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兰丽教授分享了城市热岛效应背景下,夜间温度的升高可能会影响居民的睡眠质量,进而影响健康和工作效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王兰教授和李家宇博士后提出了健康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并强调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性;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赖达祎副教授分享了以人为本的视角下的城市热环境优化设计,并提出一个逆向设计的户外环境研究框架;墨尔本大学Christhina Candido副教授介绍了她的可持续健康环境实验室如何弥合建筑性能和设计之间的差距;巴里理工大学教授、国际建筑物理学会主席Umberto Berardi教授展示了团队在建筑环境韧性的技术创新研究,如相变材料应用、超级绝热材料等;丹麦技术大学Pawel Wargocki教授论述了健康建筑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减少碳排放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气候变化与适应性设计国际性研讨会吸引了众多学术研究与设计相关人员参与研讨,促进智慧交流与经验分享,为气候变化与适应性设计研究及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促进行业发展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