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题为“阅读与转译-景观营造智慧与实践”的风景园林大师讲坛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次活动为风景园林大师讲坛第12期曁交大设计讲堂第68期。主讲嘉宾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风景园林》学刊主编郑曦教授。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王云教授主持、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朱祥明理事长致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车生泉副院长,风景园林系王玲副系主任,风景园林系李玉红、于冰沁、陈丹、莫非、张洋、彭婉婷等出席。线下会场观众主要由来自交大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建筑系、设计系的教师及本硕博多个年级的同学构成。活动同时在腾讯会议与交大设计学院bilibili直播间直播,观众实时在线数量约1700,来自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师生及多家业界机构。
郑曦教授将讲座的题目“阅读与转译”解读为:阅读土地历史、山水脉络和营建智慧,将其转译为生态之实践,韧性之应对。
报告从长三角洲自然地貌的形成开始,讲述了早期城市的选址和山水之间的关系:趋利避害,逐水而居。在唐宋时期,随着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土地围垦初具规模,治水体系逐步形成,需要更多土地以满足城市扩张和农业耕作的需求,园林开始出现,人类聚落从逐水而居演变到理水而兴。以苏州古城与区域景观系统的例子,解读了这个时期的城市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明清时期苏州城和北京城两个例子,分析了城内园林和水系,诠释了早期城市发展和山水走向之间的关系,梳理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城市和周边自然环境之间形成复杂的互动适应关系,讨论区域景观系统的演变与营构范式。
随后,郑曦教授将这些早期城市与山水关系的历史经验拓展到现代城市与园林建设中,提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的韧性支撑,“山-水-城”模式是统筹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的重要媒介。指出当今城市面临快速扩张、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设计师面临着如何传承生态智慧,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构建高质量的城市环境支撑系统的问题。
郑曦教授提出将“浅山”作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浅山区固碳释氧效益显著,是平原区最近的固碳释氧源,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抑制平原热岛效应有重要作用;同时浅山也是深山区冷风源输送向平原区的关键连接体,有助于缓解平原热岛效应、PM2.5扩散等。浅山区作为深山区的自然门户、平原区的生态屏障,是深山-浅山-平原系统的过渡带,是城市与自然山水关键连接体。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浅山地区面临着森林品质低下、废弃矿山修复、水污染和景观不佳、地质灾害隐患、生境退化等多重问题,缺乏浅山-平原绿地的平衡联动,浅山景观风貌的破坏和缺失亟待进行生态修复重建。
针对浅山生态修复问题,郑曦教授首先以北京浅山生态保护规划作为实践案例,为大家说明了其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思路。在这个生态保护规划实践中,设计团队首先建立了国土生态空间综合评估“要素-格局”的评价体系,以国土生态空间评估关键技术为基础,建立国土生态空间规划关键技术,推动北京浅山区域规划应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次生林植物群落进行识别,对其生境进行研究,完成了生态林的断代和宜林荒山的修复。在整个北京浅山的项目中,设计团队对夹括河水环境和青龙湖森林公园进行了项目实践和落地建设。
对该项目中夹括河水环境的处理,设计团队首先对水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对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发现了现代方法和古代治理手段中相似之处,验证了传统造园中水系处理手段的独到之处。此外,设计中也对山地人居环境进行了适应性评价,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浅山生态保护地整合与优化选址。而在青龙湖森林公园的规划中,设计团队完成了一期造林过程,构建了森林营建绩效的循环体系,建立了树木固碳、生物多样性、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以及森林美学价值等多项评价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对二期造林进行预测,实现了浅山地区造林的设计实践。
第二个“浅山”景观营造实践案例是昆明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在这个实践案例中,北京浅山的实践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设计团队采用相似的水文分析手段,对场地水文状况进行模拟,对水坝蓄水能力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景观营造,实现“一脉贯穿,山水相萦,溪潭汇聚,谷涧纵横”的山水之势。
此外,郑曦教授还分享了烟台植物园规划、莱州湾黄河入海口景观规划、西宁城市基础设施绿色更新等多个景观设计实践案例,对案例中的设计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最后,郑曦教授提出,人居环境不是脱离自然而孤立的单体,城市周边区域的自然山水环境、城郊浅山和人工干预的水系统与城市在历史文脉、交通、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上相互渗透,构成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生命共同体。城市的特色保护与建设应该遵循自然的山水格局,尊重和利用自然,在其发展脉络与动态平衡的系统中寻求不变的规律指导。城市更新需要将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将城市的规划提升到区域景观系统的范畴。城市的扩张需要保证城-郊一体的区域景观系统的完整性,使城市浸润在自然山水之中,实现持久繁荣的发展。
在讲座的最后,郑曦教授对线上和线下的师生针对园林设计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对城市规划建设中水域侵占、传统园林作为艺术作品的永恒性、园林景观专业在无人区建设中的应用实践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王云教授总结到:风景园林是多元的,风景园林的研究范畴已经从小花园的景观设计走向了对人居环境和自然地理的探索。风景园林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切实思考,更如郑曦教授所解读的一样,是一种“诗和远方”的情怀。
风景园林大师讲坛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举办的高端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风景园林领域领军学者、设计大师到交通大学开展讲座,探讨学术研究及实践前沿。本系列讲座对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以及对风景园林学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开放。旨在通过举办风景园林学高端讲座,促进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理念的交流与碰撞,搭建大师与从业者之间进行近距离对话的桥梁,联合高校、专业学会、业界力量,共同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