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2021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大都市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风景园林工程与数字景观》的终期评图于2021年的最后一天圆满完成。评图的老师为课程负责人王玲与朱黎青,设计实践导师Lee Parks、Simon Yue和付凯;此外,还邀请了上海闵行滨江地区综合开发管理委员会规划管理部副部长鲍联影、ECADI国际设计中心设计总监Simon Yue、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景观设计实践导师王雨嘉、FOL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庄学砚作为本次评图的特邀评委。风景园林系副系主任陈丹、专业硕士主任张理卿旁听评图过程。
评图现场
评图采取线下线上同时进行
《大都市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设计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全英文)项目的核心课程,旨在探讨景观设计在大都市区不同尺度的开放空间中所发挥的生态作用、场所效应以及社会服务,引导学生学习大都市区韧性、可持续景观的设计理念以思考解决大都市面临的气候灾害、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协调问题。
《风景园林工程与数字景观》是选修课(全英文),包括园林工程与数字景观两个模块,讲授基于场地自然地形,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软件,分析并系统处理场地竖向规划和设计、组织场地排水、雨洪管理,组织道路选线及线形设计等;并训练数字技术使用能力,引导使用相关软硬件技术开展风景园林设计与工程研究能力。为让境外学生全面参与,本学期两门课程(含评图与现场调研)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大都市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课程邀请到AECOM上海办公室景观设计总监Lee Parks作为本学期的设计实践导师,全程参与课程16周的设计讲座与设计指导。课题选址位于闵行南滨江(奉浦大桥-北横泾),课题以“城市韧性滨水景观设计”入手,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上海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更新策略,旨在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宜人的空间环境和城市品质。
基地现状
课程设计总体包括两个层面,总体的景观规划与重点区域的详细设计,分别以小组合作与个人设计两种形式完成,为基地制定符合上海、闵行城市发展诉求的功能定位、空间形态及景观形象。
线上线下日常评图
-课程设计成果
Group 1 朱杨湘茹 陈凯 豆可欣 丁雪晗
我们发现基地内染料厂的工业遗存是上海最早的染料产品发源地,也是二级文化保护遗产,因此我们希望以染料复兴为主题,打造集科创、都市休闲、染料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城市开放阳台,用色彩来治愈人心,鼓励更多的人自在生活、自由创作。在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四个以染料为主题的重要节点如文创集市、染料博物馆、染料工作坊等,构成一条完整的故事线,让大家可以体验到丰富的染料文化活动。
场地分析
设计立意
总体平面图及效果图
Group 2 吴玥 尹超 马蕊 Rebecca Zhou(美国)
本方案的设计概念为“Timeless Garden”。我们发现了该场地所拥有"死亡与重生、自由与永恒、未来与希望 "等精神特质,这激发了我们对时间、历史和自然的思考,从而引出"永恒花园 "的概念,并从蒲公英的形象中提取想法。
方案用双线整合来展示 "永恒的花园 "的概念故事。一条线是生命线,即蒲公英生命更新的无尽循环,它体现了时间的永恒,生命的希望和无边界的探索。另一条是时间线,即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时间线,从猴子到人,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到未知的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就像蒲公英有着永恒的强大生命力,值得人们去思考。
在滨水形态、种植设计、建筑改造等的要素设计策略方面,依循四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展开景观环境设计和服务功能设计。在平面图形式方面,则通过从右向左变化的图面形态展示蒲公英的生命过程,与历史时间线互为耦合,共同体现永恒花园之主题意境。”
场地背景分析
主题概念分析
总体平面图及效果图
方案鸟瞰
Group 3 王小钰 丁家辉 张可 陈韵如 裴诗纯
该设计以“点石成金”为主题,定位为后工业时代文化和艺术活力中心,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品牌、业态和活动入驻,以及艺术家、音乐人等参与。
场地内的福新面粉厂曾经是闵行区的重要工业象征。本设计方案采用“REtain-REmember-REconnect-REvive”策略,在保留工厂旧址、记忆场地文化和工业历史的基础上,创建连接城市和黄浦江、激活周边人群活动的活力中心,满足如今高压力生活下周边居民、学生和打工人对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需求。
设计理念
节点与事件
总体平面图及效果图
运动文化
Group 4 张陈缘 冯玥扬 孙策 宋雯 江美仪
方案以蝴蝶消失与复现现象为象征的生态环境变化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在蝴蝶消失后,人们迫切希望其归来的故事。通过纪念性的场地、蝴蝶花镜的营造等等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设计旨在打造一个休闲,文化,生态兼具的城市滨水公园和城市新地标,充分考虑了未来规划中的商业发展、科创活力以及人居环境,以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应对不同的人群的活动需求进行了场地的功能规划。在设计中保留了近代工业遗迹自明性,同时赋予场地各项生态功能,对人与自然的参与、标识场地与自明性达到了某种平衡。
设计立意:蝶变
十五分钟生活圈
平面图
效果图
效果图
Group 5 赖佳妮 吴佳远 Anusha Joshi(尼泊尔) 张乐 张冠豪
设计以复兴为主题,色彩纷呈为概念,重新构建闵行滨江工业区的景观特色。规划将闵行区的旧滨江改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空间,呼应了染厂的历史,重塑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滨水空间、提供了多样的休闲体验,同时重新激活场地文化记忆。
设计中采取了多种颜色设计工具,打造出缤纷灿烂的多样文化区,给予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兼顾工业记忆、便捷居民、滨水景观以及生态保护等功能,并赋予其独特的色彩魅力。
景观色卡理念
总体平面图
效果图
风景园林工程与数字景观
课程邀请ECADI华建集团国际设计中心景观主任Simon Yue及FOL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付凯作为本课程的设计实践导师,参与全学期16周的设计讲座与设计指导。课程场地选址黄浦江畔“浦江第一湾”,以“大地的数字触媒”为主题,结合风景园林工程与数字景观,将参数化设计应用于场地工程之中。
-课程设计成果
Group 1 朱杨湘茹 陈凯 豆可欣 丁雪晗
第一组同学希望寻求一种既能净化河道污水又能清理黄浦江垃圾的设计途径。首先在靠江一侧设计了系列浮岛通过地形来收集黄浦江中沿上游过来的垃圾,同时将西侧河道来的水通过湿地净化,场地雨水通过植被草沟净化后排入黄浦江。在场地中间的建筑里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最终在场地内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如搭建公共艺术装置、维护场地、建造花园。中心建筑除了垃圾处理的空间还设计了绿色屋顶和自然课堂,供人们欣赏对岸江景和科普教育。整个场地是江水与雨水再生的中心。
总平面图
江水治理示意
垃圾沉积过程示意图
模型照片
Group 2:马蕊、吴玥、尹超、Rebecca Zhou
第二组以“水绣缝合”为主题概念,意寓以水为针线,缝合起干裂的大地,润泽至每一株农作与林木。根据对比与推演,选择以六边形为设计原型,以期获得最大化的农作生产率、更均衡的水源分配与更生态的水流转角。进一步对六边形进行变形演绎,推理其可能的变化形态及对应的用途,完成原型变化各种模块。再次,根据所收集整理的水流处理相关理论,对场地水系进行四步优化:水流转角优化、深浅分区规划、阻水设计、水景规划。最后,依据原有水系形态位置及上述研究,生成了水体设计的总体逻辑和12个模块设计。并且针对鱼塘、农田、居住区三种不同类型的污染进行针对性净化设计,根据地形高低及土壤湿度进行植被规划,根据转角抉择进行道路规划。从而生成场地平面,完成本案以水为线索,引水入园的数字化设计。
总平面图
原型演绎模块
概念图
模型照片
Group 3:陈韵如、丁家辉、裴诗纯、王小钰、张可
第三组从“空间正义”角度出发,重新定义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空间正义的概念,即不仅仅是人类内部的空间分配公平合理,而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空间分配公平。原场地的现状是将人、鸟类、水禽、两栖动物和昆虫等排除在外的,为了达到以上群类的空间分配公平,设计将现有场地的植被郁闭度情况与生长状况做了千层饼式的叠加,选择了最佳的可改造人类活动范围。通过羊毛算法,矩形至六边形再到八边形的渐变模块将场地重新整理,再将不同功能需求填入不同空间单元——净化水渠、生物栖息地、市民活动地等。在水岸处理上,考虑到驳岸的耐用性、分割空间的高效性、生物栖息可能性和亲水游玩的安全性,采用由六边形驳岸至八边形镂空砌块的处理方法。综合水岸、场地,营造植物、动物以及游人,各有一席之地的空间友好公正的绿地。
总平面图
总平面图
生态策略1
生态策略1
模型照片
Group 4:冯玥扬、江美仪、宋雯、孙策、张陈缘
第四组设计灵感来源于黄浦江畔的江风。江风冬夏风向不一,游人感受迥异,它为游人带来夏季的凉爽体验,或是冬季的不适的刺骨感受。设计尝试强化其夏季东南风优点弱化其冬季西北风缺点。根据狭管效应可知风速在某种情况下被改变,同时结合随风生成的新月形态,引导风的走向,应用到场地中。将风与水流强度、方向、水位变化、用地类型、能源利用、建筑管理等形式结合,形成了一种应对不同需求而调整风的感知的设计。
总平面图
原型演绎图
生态策略图
模型照片
Group 5:赖佳妮、吴佳远、张冠豪、张乐、Anusha Joshi(尼泊尔)
设计概念强化场地内保存的农业生产遗存,以遗留的水泵站为出发点,运用算法构建多层次的水渠结构(干渠、支渠、毛渠),算法运用了叶脉仿生结构构建水网,增加突触状地形起伏,减缓水流,以增大植物与水系的接触面积和效率,达到净水目的。植物配置则依据不同的坡向和光照条件,塑造了10组4类不同的植物群落,以植物的变化反映场地景观的变化。
总平面图
剖面图
色彩分析
模型照片
结束语
经过16周的努力,同学们完成了丰硕的规划设计成果,获得了老师和评委的高度赞扬。同学们也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与经验,和老师共同探索了全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的良好开端。目前两门课的设计成果正在交大闵行校区逸夫楼内展出。
课程成果展
在课程圆满结束之时,同学们既感佩于老师的耐心指导,各组成员之间也因这段并肩作战的青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画图辛苦,任务繁重,但收获颇丰。同学们怀揣着对景观设计的热忱和爱继续砥砺前行,不负时光,奔赴山海!
学生感言
活跃的课堂,优秀的队友,硬核的知识,丰富的收获。
——豆可欣
最大的感触就是对景观背后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的挖掘远比画一张好看的图重要。
——吴佳远
大都市区规划设计课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做汇报紧张的情况,也让我感受到效率的重要性,遇到非常耐心的Lee Parks老师也很幸运!
——丁雪晗
在面对各种困难时,Lee Parks老师的专业指导和队友们的信任鼓励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
非常感谢他们!
——张冠豪
从这门课上学到的不仅是有关大都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思路和设计细部的考量,更多是打开了眼界,领会到生态设计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门课让我对景观设计多了一些信心和热爱,谢谢老师。
——朱杨湘茹
这门课收获非常多,老师Lee parks、Simon Yue、付凯结合自身经验让我领会到了设计结合自然的重要性。课程中学习到很多优秀的景观案例,拓宽了视野。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方案汇报的技巧!
——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