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12 20:59

​课程回顾|《设计表达1》——“讲不完的故事”书籍设计成果展

“讲不完的故事”

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

···


课程简介

《设计表达1》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核心基础模块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在“摄影”“版式设计”“书籍设计”“印刷设计”等专业课程知识点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引导学生以关注实际的社会问题为目标进行视觉表达。课程从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入手,贯穿利用光影、景深、曝光控制、数码后期等摄影与处理照片的基本能力,通过访谈、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方式进行文本资料撰写与处理,书籍的编辑设计与视觉规划,了解印前、印中、印后的印刷工艺流程以及材料和工艺在设计表达中的意义,提升设计的沟通、协作以及综合运用设计与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的设计作品呈现为书籍设计。课题进行的三个月时间里,同学们自己拍摄、采访、撰写文稿,实践了从编辑设计到印刷物化的全过程,包括内容结构的创意编辑,空间处理的章法、字体的准确应用、文图的编排经营、材料的选择得当、工艺的落地实现,阅读的五感体验,全流程体验图书设计之美。


课程对象

2023级视觉传达设计班


课程教师


李金娟

设计学院设计系教授


张  帆

设计学院设计系副教授


课程现场

印刷厂考察学习

上海同昆印刷考察


上海雅昌印刷考察


课程现场

展览答辩


课程成果

01《千岁鹤归》

小组成员

金炜越、任奕菲、陈韵西

内容简介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此丁令威者,灵虚得道,化鹤而归,却见城中少年,举弓欲射,遂郁郁徘徊,痛挫高飞。城郭如故然而过去的记忆已随时间湮没,千岁鹤归而无处可归…

本书旨在思考人地关系,展现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侵扰与对过往意象的消蚀。隐性地,我们现在于生活中失去了某些东西。于是我们怀念、眷恋以往那段与自然更紧密、更具有人之意味的时光。前进是无可非议的历史走向,但我们需要从自然从过去寻找某一种精神的归属,一种安放生命和安放自我的可能。这之间存在千丝万缕复杂的矛盾,尚无开解之法,本书也不作直接回答,希借由影像、文字为自然与过往记录,供人纪念感怀。

书籍设计采用裸脊锁线装,通过折页拆分为上下两册。材质以浅米色艺术纸为主,辅以硫酸纸、银卡、宣纸、野陶纸,各材质有融合又有碰撞,如硫酸纸用于每个章节前的“窗格页”,若隐若现,起承前启后之效果;银卡用于书套与书签,与书口刷银一同隐喻自然与科技碰撞;宣纸用于折页,与赵孟頫书法相得益彰;封面为野陶纸,质感独特古朴。翻开此书,踏足未至之境,发掘隐世之人,拂拭泯灭之思。

02《快速眼动时》

小组成员

顾瑜桐、羊柳、季捷、卞梓瑜

内容简介

睡眠是一首无言的诗。

我们在深夜沉睡,在梦里徘徊。

或许我们中有人为睡眠障碍所扰,在未曾安眠的夜里无助彷徨;又或者我们中有人拥有着令人羡慕的高质量睡眠。

翻开《快速眼动时》,翻开我们的睡眠世界。你会了解到六大睡眠障碍及其解决方法以及大学生们的睡眠空间。这里有他们精心布置的小床,也有他们的梦境碎片。

每个闭上双眼的瞬间,都是对明天的诗意期盼。

03《谁共饮》

小组成员

周嘉宁、叶涵曦、阙夏旻

内容简介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现代,茶爆发出新的生机——奶茶成为一种年轻潮流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奶茶,是现代背景下对茶文化的传承,承古拓今;奶茶的门店和周边,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咖啡文化的核心是人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随着现制茶饮不断发展,咖啡作为饮品市场的另一大主题也渐渐本土化、大众化,不少营销策略引起热议,产业蓬勃发展。本书以现制茶饮和咖啡为切入口,分析了当下饮品市场的现状,同时对主流奶茶和咖啡品牌进行分析和展示,最后系统介绍了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04《灯影幢幢》

小组成员

沈玟希、蒋雨燕、刘亦灵

内容简介

《灯影幢幢》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通过三层折叠设计,打造视觉与触觉的互动享受。书中镶嵌三本中英双语小册,借助磁性吸附实现贴合与拆卸,充满趣味。我们从《上元灯彩图》中汲取灵感,选用温柔触感的布艺材料作为外包装,内里选用宣纸并采用传统的龙鳞装,营造沉浸式古雅氛围。内容上,本书勾勒了灯笼的演变历程,并介绍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代表性灯具。我们希望,每一次的翻页,不仅是一场视觉的旅行,更是心灵对于悠久文化根源的深刻触碰。


05《我》

小组成员

顾心远

内容简介

我比较喜欢自然的事物,但是作为一个活在现代的人,人们必须生活在城市之中,活在机械猛兽与虚拟世界之中。我生活中最富有自然元素的地方只有夹在城市缝隙中的一小点公园。在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周围 (人类社会最活跃的地区),人们几乎没有给荒野(基本没有人造元素的地方)留多少地方。现在更多的荒野地区被开发成半荒野地区来获得经济效益,这令人气愤。我希望能改变现状,让人有更多能接触自然的机会,让人心不要被机械吞没。


06《祈的愿会圆》

小组成员

杨茗、吕晨爽、俞佳乐、劳啦

内容简介

千百年来,当人们谈起寺庙。

他们说

那是晨钟暮鼓,僧人祝祷;

那有香客络绎,灰瓦红墙。

而到了今天,当我们谈起寺庙

则更多见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

“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求佛”。

寺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超越单纯的宗教,承载着更为丰富的人文和艺术内涵。我们小组以揭示当代寺院现状与文化生态为目的,以传统装帧方式龙鳞装为载体,结合文献资料与实地拍摄访谈,探究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寺庙文脉。


07《今天你喝了吗?》

小组成员

徐诗雨、王琚瑶

内容简介

《今天你喝了吗?》是一部深度探讨奶茶文化的作品。本书从奶茶的定义与分类出发,溯源其悠久历史,剖析市场数据,细述制作流程,呈现茶香四溢的世界。在书籍的设计上,我们添加了趣味交互,图片则以单色处理更显统一雅致,并通过独立折页展现当今广受欢迎的奶茶品牌背后的故事。


08《人市间》

小组成员

陈笑晗、汤子楠

内容简介

走进身边的菜市场,以纪实的表达形式记录菜市场的人和事,介绍菜市场的环境、人文、历史、发展,聆听菜市场的故事。


09《越影流光》

小组成员

曾文馨、范佳玥

内容简介

这本书通过对上海越剧院三团两部剧目的全程跟拍以及对主演的访谈,记录了越剧的传承和在新时代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同时,这本书也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越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坚持、付出与创新的书。


10《有时间吗?》

小组成员

陆俊辰、李则学、陈德维、陈科豪

内容简介

本次作品以“时间”作为关键词,以四种不同的陷于时间流逝的态度,运用风格迥异的表现方法制成《蜉蝣》《氧化》《烟火》《树》四本书组成的套书。旨在呼吁人们反思自己所处的线性时间,质疑是否其实许多人的生活仍然是动物性循环时间的结果。每个人都拥有线性时间观,但或许并非每个人都拥有线性时间。因此,请去掌握自己的时间。


11《生业集》

小组成员

陈依杨、朱涵冰、袁鸣键、王心悦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你将以主人公的身份对话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了解不同职业的真实面貌、他们的成长历程与道路选择,助你打破刻板印象,坚定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道路。点击按键,开启冒险之旅吧!



12《侵入 悄无声息》

小组成员

张喆媛、李牧泽、吴雨潼、朱奕鸣

内容简介

本书名为《侵入 悄无声息》,意在通过文字和图像设计阐释符号暴力,并从品牌、短视频、游戏以及性别等各个方面体现生活中的符号暴力。


13《VINTAGE》

小组成员

吴佳濛、何昕诺、周乐陶

内容简介

调查上海的vintage市场商店和商品以及vintage市场规则和文化。将拍摄好的素材适当调整,并分为三个章节展示,鼓励大家多了解和欣赏Vintage文化。


14《三十五天最终寓言》

小组成员

周思延

内容简介

我将高考前35天与朋友手写下的对谈日记“倒叙高考”企划重新整理成书,从完全当事者即时的视角作为我们对高考这一特殊时间节点的注解。三十五天最终寓言是我在对原文本进行整理时的命名。我们在距离高考前三十五天开始进行这个企划,它象征了这段时期的最终落幕。寓言取自发展心理学中个人寓言的概念,同时寓言是扩散的隐喻,这契合我们书写的方式与意义。

学习感言

感言1

《千岁鹤归》从选题思路到方案制定,从大体效果到细节调整,在小组成员的交流中逐渐成形,也在思辨中走向成熟。在这三个多月来的积累沉淀中,我们不乏对主题思想的激烈探讨、对材质选择的精挑细选、对内页排版的耐心调整、对装订方式的探索创新。更难忘的,是拿到成书时的踌躇满志和得到肯定时的欣喜和满足。本次课程是学习了基础课的我们第一次投入实际项目,从理论到实践做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尽管仍有诸多瑕疵与遗憾,但做出成果后我们感到学习的道路顿时明晰许多,褪去了刚入学院时的茫然,这是这门课带给我们的无比珍贵的礼物。

感言2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谁共饮》终于从计划到落地,成为了我们人生中做的第一本书。在打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在与课程老师们的交流学习中迸发出了很多灵感,进行了多次改版与整合,终于迎来书的实体化。作为初次编排,《谁共饮》仍存在很多不足,但希望这些稚拙的尝试能够成为我们的经验,让我们更真诚自由地表达。也感谢读到这一页的读者,希望您能从这本小书收获轻松,与我们共饮片刻宁静。

在《谁共饮》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试着将青涩的想法表达在纸面上,捕捉市场的变化、品牌的调性、文化的绵延,第一次见证一本书从排版、选纸、打样到印刷落地,每一阶段都徘徊着犹豫与反复,每一次协商却也都产生新的想法。尽管成品可能并不成熟,我们也为想法实践为现实而感到满足,于我们而言它不止是几纸编排,更是不歇的尝试与决策,碰撞与磨合的见证。

感念此次合作与友人同心同德,同行同向的经历。窃以为二友已道尽心中所想,不复一一,但冀中华文脉赓续,生生不息。

特别感谢设计系主任闻晓菁、上海同昆印刷、上海雅昌印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张璎编审对本次课程的支持与指导。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