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强
陈令玲 助教(研二)
主讲教师:
孔繁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学士、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东京艺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伊藤隆道空间造型研究室客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日本环境艺术学会会员,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副主任。
课程简介
《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系艺术类环境设计方向的一门本科实践类必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主题演绎、传播策划及艺术造型能力的训练,学习现代城市公共景观、公共建筑、公共园林等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规划和设计能力。
课题一
1 主题:2020抗疫纪念物概念设计(根据James E. Young为纪念物与纪念形式所提出的定义,本题目中纪念物是指凡是为了唤起对某具有历史重要性的实践或人物所设置、兴建的实质物件、空间或场所,包括纪念碑、纪念性建筑、构造物,是一种人与记忆的中介角色)。
2 作业目标:学习空间形态的主题性表达、空间形态语义的逻辑建构、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形态的关系分析;学习以草图、模型进行多维度的空间思考与创意推敲;
纪念物设计中的设计四秩序
抗疫纪念物设计思维导图
赵思嘉
本设计以涟漪为灵感,从顶面看好像逐渐扩大的涟漪。这也暗示了本次疫情给整个社会的影响仿佛投石入湖,掀起阵阵波澜。整个纪念物占地较大,其中外圈半径约16米,内圈半径约10米。西面被树三面环绕,起到遮挡围合的作用,同时也限制了一部分这些方向的人流。整个纪念物分为观赏休闲区和纪念区两个区域。观赏休闲区由不锈钢喷漆的矮墙构成,人们可以随意坐在涟漪上或者绕着它行动。人员流动较为分散自由。气氛也是轻松随意的。纪念区由高度1到6米的高墙构成,其中夹杂着水池,起到分隔空间和人流,增加空间体验感等作用。主要为了纪念而设置,在此处气氛比较严肃。
黄湛
本次抗疫纪念物设计中,首先确定了表达主题,即个体在隔离中与社会的关系与分隔,初步规划的方案规模较小,通过塑造多个小型空间以限制聚集性活动,更注重参观人个人的体验感受。设计方案由多个棱长2m的半透明玻璃正方体小单元堆叠组合而成,这些正方体五面围合,一面留白,位于最下层的每个小空间都可以供人进入感受。小型半封闭空间不能容纳很多人,强调人在玻璃包围的空间内的视线变化与感受,以及个体与个体间的分隔。在玻璃立面上刻纪念字样(重要事件,人物)参观者进入其中一个小单元,也会透过玻璃看到其他小单元中的参观人正在触摸,浏览,参观者也融入纪念物,成为纪念物观光的一部分。
胡及尧
对于个体的经验来说,隔离并不是完全处于黑暗的包围下,而是身居四壁之中而心系远方,目睹春天渐近却不可触碰的无力和惋惜。在自我安慰与忧郁自闭的矛盾中转换着心态,一面是低头缅怀离去的人们,一面是抬头守护着生的希望。在这个概念中,“隔离”的元素被抽象为黑色与白色的四方锥空间,并以空间感知唤起心理记忆为主要的交互模式。黑与白的组合形成错落的空间,观者需要穿越一道道门进入不同的空间来体验混沌的心境带给我们的空间体验。
李焕阳
在这里学习到艺术一定要含蓄吧,留白挺有意义的。
人间苦难和事实
超越的轻盈梦想
一同指向天穹
一齐立于野草
旋转的不仅是
生命序列的代码
还有世界的
黑白,公平,永恒和无常
范译匀
在设计抗疫纪念物时最先想的是如何体现隔离状态和中国的抗疫精神,由纸张折叠联想到时间折叠,中国速度、疫情发展之快;空间折叠,人们被隔离,仿佛是被折叠的状态。而折痕像是伤疤,虽然可以抹平但是无法抹去、永远存在,让人铭记。有折痕创造出的面,形成每块碎片,这些碎片连接成整体,象征全中国上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设想抬高纸张折叠面的某些地形,形成几何式的高地,将信息区域和人们行动区域适当区分开。光面纯黑色石材作为刻下纪念者、时间节点等信息的一面,其余的用白色耐脏的涂料。白色体现圣洁,黑色体现死亡的沉重,在某种意义上两种颜色代表生与死,死者的名字永远停留在黑色的一面上,而生者在白色的一面上聚拢、散开、流动。
叶星彤
我在本次公共艺术设计抗疫纪念物快题设计中选择的主题是“同心”。整个公共空间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外圈纪念医护人员、志愿者等支援武汉的“柱群”,二为纪念疫情中不幸丧生的人们的回环纪念墙。柱群下的水池向中央延伸,象征着医护人员的奉献,柱群的高低错落代表了每支援助武汉医疗队前往的人数。内部由片状混凝土组成环形,象征着整座城市封城为全国做出的牺牲。每个片形代表一个社区,大小、高低代表着死亡的人数。穿过柱林来到纪念墙,纪念墙总体成环状,刻印着从疫情开始到结束不幸去世的人们的姓名。环形,有拥抱的含义。同时这面墙体还是一个大型的回音壁,承载人们对于逝去家人/朋友的呼唤,做出回应。中心是一个给予人们静坐休息的环形台阶,黑色部分是去世的医护工作者的名字,象征着他们的崇高和伟大。
张金典
以三面倾斜的墙面构成主体构筑物,倾斜的墙面给空间制造了较强的不稳定感,使人感受到疫情中的不安全感。平面中以外周的两条不相同的通道作为入口进入空间内部的序曲,在两条通道中,墙体时虚时透,让人们其中行进时能看到另一条通道上的人,但无法进入到另一条通道与之接触, 产生“分离”的情境感。场地中间内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露天中庭,作为一个冥想与举办公共活动的空间,中央的水池与孤景树象征团聚后的希望与生命。
张艺馨
本次疫情纪念物,考虑以带状步行道围合出一个小型广场,广场中间为绿地,人们可以走入进行集中性的纪念活动。内侧的墙体表示人从最开始的密集逐渐走向隔离,单独断开的墙体代表分隔,在疫情结束后又走向了相聚。外侧的墙体表示着疫情发展的态势,先是逐渐严重,随后进行人为隔离,最后逐渐平息。选择圆环一是表达人类是一个整体,二是表示历史是往返重复的,事件会以不同的面貌进行类似的重演。当人走下一圈后会发现又回到了事件的原点。触发人们对于如何与病毒抗争共存、完善人本身的思考。
朱倩如
本设计定位的是通过生者抗疫者指纹纪念他们“若有战 召必回”的信念与精神永垂不朽,第一个方案是《指纹长廊》,将立面设计成具象的指纹外形,空间序列由密到疏,由窄至宽,由低到高,预示着在无数逆行者的努力下,我国的前方道路越来越光明广阔。在每条木条上将会邀请上千名曾赴武汉的一线抗疫医生、护士、快递员、警察等等逆行者来印上他们的指纹、并签上名字或写上简短抗疫感想;方案二《指纹·路》则是纪念逝去的抗疫英雄,每个铜板上雕刻上那些英勇牺牲的抗疫者的指纹,上面增加玻璃层进行保护,踏着这条心中是否也掀起对于逝去战友的追思,对于那段抗疫的记忆呢?
教师点评
这个课题开始的时候是3月中旬,到5月初方案深化阶段而疫情并未如预料的结束。设计的过程伴随着疫情的蔓延和发展,发展中的纪念主题对于同学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同学们首次学习运用设计思维方法,对课题进行剖析解读和主题演绎,在方案中展现出各自不同的视角和观念。
1. 项目背景:
江川路香樟一条街,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西南部,选址由江川路沪闵路、江川路地铁站起始,延伸至江川路瑞丽路,周边以居民区为主,学校众多,有一些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1957年,作为上海的工业区和卫星城,大批机电工业企业在闵行落户。为服务闵行老镇和汽轮、电机两个工人新村,仅用78天时间就铺出了一条柏油大道,13幢大楼沿着大道拔地而起,上海市第一个新颖的住宅区一条街——闵行一条街建成了,本课题目标即在半世纪后再现这段时空记忆。
2. 作业目标:
通过项目背景分析、主题演绎、设计定位、规划布点、节点作品设计五个维度,逐步深化方案,表现和完成具有江川工业特色的公共艺术长廊规划设计。
赵思嘉
江川路的设计以血脉为主题。在这里,上海工业的血脉代代流传,老一辈上海人拼搏建设国家的的精神也会流传下去。结合原有的场地,设计思路如下:
1增加线性设计 :原来的基地水杉林主要是竖向的线性构成,如果能增加一些横向的线就可以让整体更加和谐。
2 注重整体的视觉可达性:水杉林距离人流较多的马路对面只有一路之隔,只有非常抓眼的设计才能把人从对面吸引过来。
3 注重夜景设计:水杉林白天比较昏暗,周边区域也是夜晚的人流多于白天。所以增加夜晚的灯光设计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流。综上所述,设计了一个以红色栈道为主,采用线性构成的栈道形象,并且在栈道上面雕刻江川路历史事迹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江川路历史。
张捷瑀
这次的江川路改造项目让我更好的了解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规划的要点,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办法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因此更加考验前期对于场地具体数据以及实际情况的了解,在信息收集归纳整理方面更具有挑战性。
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江川路街道具有悠久的工业特色底蕴,因此设计内容和方向需要更加突出其极具特色的工人文化气息以及老一辈工人精神的传承。在设计的同时还需要兼顾群众对于设计的需求,应使公共艺术的造型简洁明了不易产生误解,亦可采取具备实用性、可互动类型的设计方案,在吸引群众的同时传播设计作品希望表达的文化内涵。
SION KONG 孔时温
城市公共艺术课程期末进行了江川路公共艺术长廊规划与设计项目。此项目针对拥有“四大金刚”文化的闵行江川地区。进行了背景分析后,发现存在:没有好好展现四大金刚文化,年轻人的流入较少,缺少休憩设施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不破坏现有水杉林的环境下,结合了四大金刚文化所展现的伟大历史与江川路街道所拥有的自然与生活氛围,重新演绎了工业主题——历史与现代融为一体的展示体验空间。通过在规划上分成了主要展示闵行四大金刚文化的历史文化区与用现存科学技术,增加多个互动装置和体验活动,引起年轻人的流入的体验互动区,呈现了分区规划。增加了休憩座椅,儿童游乐装置,互动装置,历史背景墙等的细部节点。
本学期城市公共艺术课程通过讲座,抗议纪念物设计等,让我对城市,社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孔老师的设计理念等,也让我有了对公共艺术设计上的感触。由于我是留学生,在与老师一对一指导时,出现过很多次沟通上的困难,但孔老师每次都很耐心的对我的设计进行了指导,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十分感谢孔老师一学期的耐心指导和帮助!
王慧灵
在江川路公共艺术长廊规划设计这一课题中我更加多的关注了公共艺术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怎样的空间,最终将场地定位以怀念并记录旧时老闵行的工业记忆为主,辅有居民社区休闲娱乐绿地的功能的区域。整块区域以一条木栈道为主,辅有健步道,栈道边埋有蓝色LED灯带,为空间增添工业气息。在场地装置中,我将寻常可见的健身器材以工业风格再现,赋予其艺术性。
这次课程带我深入了解了城市公共艺术这一陌生的领域。从经典的城市公共艺术案例出发,理解什么是城市公共艺术,以及城市公共艺术可以为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并且结合实时疫情的情况探讨了未来的公共艺术的形式,让我收获颇多。
张羽欣
对江川路街道的改造,主题定位为老闵行的工业记忆。江川路连接闵行四大工厂,在改革开放初期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现在老闵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希望用公共艺术的方式让人们记住江川路的那段时光。表现上,用工业零件的元素做成游具或休息步道,增加社区活力,改善夜晚的视觉效果,让居民可以更多的交流接触。
以前没有想过,会在公共艺术的课上做一个街道改造的方案,是目前为止做过面积最大的一个作业。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障碍,比如对现场的不熟悉,对尺度的把握不准确。但障碍的扫除也是学习的方向,在以后面对这么大的场地不会有畏惧心理了,要做的还是思想的连贯表达。
赵晨玥
本设计通过彩色的线构成所组成的立体公共艺术来展现江川路街道的未来:创新与活力。夜晚则是反映过去钢铁厂历史的灯光艺术:钢铁记忆的荣耀与辉煌。通过日夜两种不同的主要形态来表现对于这一街道区域的理解。
对于这个作品个人认为还有许多可以改善之处,还能更加结合区域特色进行一些突破。在本次课程中和老师对于方案的一次次探讨受益颇多,从一开始的比较固化的思维能够转变到一个比较发散并且开阔的想法上得益于一次次的反馈与尝试,虽然在这次疫情的特殊学期中受到不少限制,但在课程中还是有很大的收获。
朱熠雯
通过在香樟一条街上设置线型外轮廓的公共装置,用线代表将过去江川路街道上的四大厂的辉煌与现在相连,意在带给香樟一条街以新的活力。传声筒装置为互动装置,行人可以与装置互动,也可以从装置内听到过去的声音,通过传声筒装置向前来的行人传递过去的回忆,使更多人记住这条街独特的文化印记。 传声筒装置共有三个话筒,较低的两个互相连接,可以作为互动装置增加娱乐性。较高的话筒内置音响装置,可以发出代表四大厂的声音,如生产时的轰鸣声,四大厂建立时群众们的欢呼声等。通过声音记录下上个世纪属于四大厂的辉煌时光 流畅弯曲的曲线代表着主题中连接的意义,就像细绳一般将物体连接捆扎在一起。高挑弯曲的圆管状流线为公共坐具增添了活力,同时占地面积小,也可尽可能地保护水杉林中的植物。
这个学期的城市公共艺术课程改为线上授课,虽然形式与以往不同,但还是通过丰富的讲座与讲评收获不少。在10周的课程中,我完成了抗疫纪念物设计与江川路水杉林改造两个任务。在抗疫纪念物的快题设计中,我首次尝试将公共纪念物与自然地形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沉浸式的大型的纪念体验空间,尝试去探究如何将一个处于进行时的人类公共安全事件用合理的方式表达纪念性,并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草模。江川路水杉林的改造方案最后呈现出的作品比较简单,考虑到场地优越的自然植被条件,所以尽可能地不去改变原有的植物布局,而是对于狭小的人行道进行改造扩充。非常感谢孔老师在我学习过程中提供的帮助与指导,老师在讲解时运用的案例对开拓思路的帮助很大。
胡及尧
如何将展示老闵行四大金刚的辉煌历史与如今居民的公共生活相融合是本次课题的主要解决问题,我认为工业记忆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也是一种征服自然到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的文化的蜕变。首先在水杉林中设置转折的栈道,形成体验,回忆四大金刚辉煌工业时代的轴线。
其次在节点上布置“融合”,“新生”,“能量矩阵”,“下沉步道”等公共艺术装置,以点带线将后工业风格融入当地的公共空间。
范译匀
闵行香樟街代表上海乃至中国工业的里程碑,也是老一辈参与工业建设岁月的象征。我的主题:连接过去与未来,唤醒老一辈人的记忆,同时传递这种奉献精神。主要记录四大金刚在历史岁月中为中国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年轮来代替岁月的更迭。将年轮立起来利用夜晚的灯光效果来吸引往来的路人,设置四个年轮来代表闵行“四大金刚”,年轮中一圈圈的轮回,诉说着闵行“四大金刚”的发展历程。在年轮的轮回中,写下四大金刚的重大贡献时间节点,供人们浏览,了解闵行的过去,唤醒沉睡的文化底蕴,同时夜晚的灯光效果能够吸引大量年轻人,以此注入新的活力。
张艺馨
江川路艺术长廊设计以传承和自然为主题。传承之意在于将江川从前的蓬勃发展传承下去,将精神传承下去。自然则体现在于江川路虽多为工业企业,但仍应遵循健康发展的道路,让居民与自然结合紧密;且香樟一条街的香樟树大多都是当时栽种,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树木见证了江川路的繁荣发展,也见证了上海从此地开始的起飞。布局上主要分为两个分区,一个是提取“四大金刚”元素的历史文化区、一个是为满足周边居民主体(老人、小孩)需求的现代休闲区。整体上引入栈道,加以利用杉树林的线性空间,同时也是为了使人们远离车道,更亲近自然。
朱倩如
本设计通过铁线这一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元素,这种力量感与工业的厚重感相契合,将老照片中那些工厂劳动者的形象描绘下来并用铁丝环绕而成,上面附有LED灯管,晚上能形成良好的夜景效果,五组工人形象分别代表五种劳动精神,同时对应五种不同的灯光颜色,分别是团结、专注、敬业、钻研、创新;文化墙方面同样提取重型液压机老照片中机器的形态元素,并且采用暗红色的铁锈和石砖材质,晚上同样采用冷暖交织的彩色灯光,实现一场新与旧碰撞的视觉盛宴,唤起公众对该条街区独有的工业文化记忆,从而将劳动者的精神再次传播下去。
教师点评
江川路文化提升中的公共艺术部分是真题真做的实践课题,同学们从场所记忆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学习对形态符号的解构和重构,运用公共艺术手段进行城市文化的传播和再生。遗憾在疫情的影响下,线上的交流并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互动,所幸同学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并未因此减弱,期待其中的优秀方案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