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8 10:55

费俊: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语境与实践 


 人类认知图谱


由于认知的革命,推进了艺术与科技这个创新领域的发展,形成了新型的交叉学科,艺术与科技作为认知世界的两大重要学科,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当今社会科技与艺术的联系越发紧密,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设计也逐渐转化成与人因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从而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两者的不断渗透与循环,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创作劳动是要能介入到对复杂问题的解决之中的,尤其是因为科学的发展而带来的复杂问题,并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这就必然将关注点转到交叉学科领域,对于艺术学科未来的发展来说,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美学领域,而是必须深度参与科学技术领域,成为社会发展建构者的一员。

在中国思想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到了“技”与“道”的哲学辩证关系:伦理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中国人形成了基于人伦、天伦的处世原则,并架构了基于物理、道理、天理的认知系统。庄子就曾鲜明地反对被机心所裹挟的“技”,而准崇道法自然的发展观和价值观。而在西方,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初见端倪,达芬奇就是艺术与科学的巨匠,而当今对艺术与科技的教育模型也来源于工业革命以后以包豪斯为主所构建的设计模型。

科技伦理秩序的讨论和建立不仅仅是科学界和科技产业的责任,还需要哲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人文学科介入,来从广义的生命角度重新思考技术对于生命体、自然环境、动植物生态、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不仅使得科技有了伦理考量,而且能帮助科技发现创新应用场景。


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技术伦理”主题短片


艺术与科学的实践作品恰恰基于人的日常生活,与我们即将要面对的生态息息相关的,而艺术展览试图向大众表现与传播的更多是艺术家对未来的洞察力与科学家所研发科学技术的传播,此时的艺术不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成为人理解科技伦理与科学对人未来生活影响的媒介。


苏永健《虫舱》采用机器人科技与生物科技而形成的作品,外观类似昆虫躯体,整个作品通过传感器捕捉昆虫的动态与活跃度,进行成为乐器制作的的驱动力量,活似一个“昆虫的剧场”。

苏永健《进化机》用遗传手法编写了软件,试图探索人最可持续发展的动作组合,在算法上进行对人类进化的指导。


费俊《睿·寻》是利用VR技术与机器学习所创作的APP。观众可以通过扫描威尼斯固定线路中的桥梁,实现在手机上展示还原中国同种形态的桥梁。这个交互作品将威尼斯水城打造成可以进行艺术展示的空间,表达两个文明之间的相似与差异。


Heather Dewey Habgorg 《Stranger Visions》艺术家通过在公共场所中收集的头发、烟嘴、嚼过的口香糖内提取人的DNA复原人的相貌,并用3D打印的方式将这些人脸打印出来。

Marta de Menezes通过将自己的DNA注入到蝴蝶的体内,形成两者共生的状态,证明了新生物技术能够被当作新的艺术媒介。


费俊、许晨阳、刘正奎《情绪几何》作品邀请观众在互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几何形状,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按照三种气质类型影响与之相配的初始几何图形,生成一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喷绘在黑板上。


“城市博物馆——一个穿越城市文化的时空透镜”项目,是文化历史、城市空间与混合现实的结合,通过科技将城市打造成可以体验与感知的博物馆。通过这款导览产品,用户不仅可以获取文化景点非遗文化名人故居、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丰富的媒体信息解读,还可以通过独创的AR原景重现技术,游历那些已经消失的历史遗迹,如城墙、庙宇和故居等,形成穿越时空的深度文化体验。

这些艺术实践通过基于艺术本身与在科技不同方面的探究,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艺术与科技的学科交叉,不仅仅具有理论价值与教育研究价值,还可以与各种不同的场景与产业结合而形成具有设计价值、产业价值的新模式,会是未来艺术与设计领域发展的全新方向。



最后韩挺教授主持了后面的提问讨论环节,并再次强调了科技的进步对艺术、设计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与带来的创新性机遇。

在回答学生提问“如何看待由机器语言将声音、图像、光线等信息‘转译’为一种新的‘形式’作为装饰造型,这种设计方式对未来设计的发展有哪些意义?”时,费俊教授表示: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学界有一个共识就是目前尽管科学在不断进步,但是还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工智能可以发展成拥有人意识的智能形态,只会在某些专项领域中,比如围棋等,会超过人的单项能力。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人工智能会促进一些人机协同的工具出现,来协助艺术与设计的表达,但不能完全取代艺术家的身份;同时现阶段的人机协作只是人用于拓展知识与学习的能力,但设计师的共情能力,是人工智能算法无法模拟与超越的。

在回答学生提问“作为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如何找到艺术的平衡点以至于不让产品沦为设计师的个人艺术表达?”时,费俊教授表示:艺术与设计所共同的内核就是想象力与创造力,其中设计有明确对象,不能过分注重个人表达,也不会因为产品的用户对象而放弃自己的个人风格。

师生们讨论热烈,深入交流。相信这场讲座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一定会为各位设计学子带来思想上的指引,以及对未来设计发展的启发。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