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18 00:00

设计,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从造物的角度来审视,其历史久远漫长;从学科的角度来观察,它年轻却迸发生命力。从前身“工艺”(工艺美术)蜕变而来,“设计学”大抵也不过是四十年左右的光景。

当“设计”取代了“工艺”之后,其含义也随之发生变化,最显著的表现是:从原本单纯的对造物的美化装饰,步入到对人工创造的全面预谋。这一变化,使得原本属于“工程”的职责,在“设计”的概念下成为新的介入领域;使得“工艺”概念时期不被设计参与的部分,在今天的“设计”视野中,日趋呈现与工程融合的特征。

这股特征,标志着设计学的一个重要特质: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固然有着当今造物的客观要求,却更是交大设计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

于是我们这一期的主题,将呈现设计系的六支重要研究团队,向大家娓娓道来:设计,何以在沟通文化与社会的今天,不断发展,历久弥新



什么是智能设计?

智能设计是以设计学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科学、人文和艺术多学科交叉,人、机、环境多因素交互的新一代创新设计方法。智能设计实质上是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设计,强调基于人工智能的认知与人机融合的创新,实现设计过程由传统人脑驱动创新向人机交互驱动创新发展。智能设计是以设计学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科学、人文和艺术多学科交叉,人、机、环境多因素交互的新一代创新设计方法。智能设计实质上是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设计,强调基于人工智能的认知与人机融合的创新,实现设计过程由传统人脑驱动创新向人机交互驱动创新发展。



智能设计团队负责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双一流学科群负责人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博士点负责人

兰州理工大学挂职副校长

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智能设计、创新设计、设计形态学

胡洁教授以项目负责人主持了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国家 973 计划课题(结题优秀)、1 项国家 863 计划、2 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 发专项课题、1 项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5 项省部级人才项目、10 项省部级项目、2 项国际合作项目等,累计经费 6208 万元。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入 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计划(2011)、上海市 曙光学者人才计划(2013)、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计划(2016)、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青年学者(2018)。出版著作 5 部,发表论文 161 篇(其中 SCI 论文 69 篇,累计影响因 子 185.164),SCI 他引 422 次, google 学术他引 1078 次。发明专利授权 17 项、公 开 26 项,授权软件著作权 17 项。指导博士生 21 名、硕士生 20 名。


担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闵行区知联会会长、上海市现代设计法研究会副 理事长、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数字影像创意委员会 副会长、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上海专委会主任、全国高校人工智能艺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与成果


方向一 高端装备的智能创新设计


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致力于高端装备融合创新与智能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有力提升中国高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研究成果1

机电类高端装备创新设计理论与应用。在主持的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针对高端装备创新设计中的三个科学问题:创新源泉、创新机制和跨领域创新问题,建立了完整的创新设计理论体系,在典型机电类高端装备创新设计中得到了应用,实现了成形装备、航天产品、节能装备等机电类高端装备的创新设计,为企业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实现项目成果的应用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2


光机电类高端装备创新设计方法。在主持的2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的支持下,突破光机电产品设计的共性科学问题,在典型的光机电产品:重大科学仪器创新设计中得到了应用。成功研发了小动物四模态分子影像设备,并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在此基础上,成功筹建上海光子生物医学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并担任主任,围绕光机电类高端装备进行了创新研发与产业化,科研成果获得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计划奖励。



研究成果3


生机电类高端装备创新设计方法。在主持的国家973计划课题的支持下,突破生机电产品设计的共性科学问题,在典型的生机电产品:植入式视觉假体手术设备创新设计中得到了应用。成功筹建上海眼视觉与光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并担任副主任,打破了国外的视网膜视觉假体的垄断,创新提出了视神经视觉假体,进行了创新设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科研成果获得国家973计划课题结题优秀奖励。



方向二 艺术形态的智能创新设计


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致力于艺术形态的智能创新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有力提升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艺术创新能力。



研究成果1


艺术形态的智能认知理论研究。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建立了设计形态学的历史与认知理论。从历史的维度,研究了形态学的基本构成、源流,设计领域的形态学的基本内涵,从生物学、心理学、艺术学、人工智能的角度研究了设计形态学的演进。从理论的维度,实现了设计形态学意义重建,建立了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广义设计形态学的认知理论体系。



研究成果2

艺术形态的智能创新理论研究。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提出了人工智能驱动的艺术形态创新方法,基于艺术形态的认知学模型,实现了需求驱动的艺术形态的智能生成方法,提出了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融合的创新方法,综合考虑具有主观不确定性的审美与具有客观确定性的量化指标,兼顾了用户体验、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实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



研究成果3


敦煌艺术形态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创建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有效利用了东西部设计资源的融合,从认知学的角度研究了敦煌设计形态学的设计要素的挖掘,从设计的本源、理念和方法层面重新构建多学科、多领域、跨文化的协同智能创新系统,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和地域振兴的内生动力,建立了完整的敦煌设计形态学理论体系。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