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19 17:56

邬达克讲堂 | 李兴钢:盛景六题

邬达克讲堂第11期

本期邬达克讲堂由阮昕教授主持,李兴钢老师主讲。李兴钢老师以“经验”、“人居”、“尺度”、“密度”、“秩序”和“自然”为主题及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以一对工程项目为例,阐释了工作室长期以来践行的“胜景几何”设计理念。 


讲堂从李兴钢老师工作室的“胜景几何”展开。“几何”,是建筑本体结构、空间、形式等密切互动的基础,“胜景”,则指向一种跟自然紧密相关的空间诗性。李兴钢老师展示了他手绘的一幅“胜景城市”图,描绘了他的代表作品及其所处的具有意向感但对应各自现实条件的“自然”环境,用“乐高2号”作品与之形成对仗,共同提示着“胜景几何”关心的维度。

​胜景城市图 李兴钢绘

随后,李兴钢老师开始分别讲述“经验”、“人居”、“尺度”、“密度”、“秩序”和“自然”六个关键词及相应实践作品。


“经验” 

“经验是人在建筑中身体和精神的感受经历的微妙交融,躯体的运动和安止呼应着心灵的跳跃和沉浸。当代更加复杂和个体的行游体验,服务于分为情境的创造和文化意义的感受”是李兴钢老师对“经验”的解读,并介绍了厦门十九集美C段5号地主题书店和延庆园艺小镇文创中心两个案例。厦门十九集美C段5号地主题书店西侧面海,东侧背靠城中村,U型布局为城市一侧和海湾一侧提供两种面目特征;步道引入观景平台,使得落日的余晖将观游的空间体验带向高潮。延庆园艺小镇文创中心用两组双向顺坡的建筑构成群落,双向顺坡的前后建筑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进行着自我叙事,以回应周边布景式的虚假自然。

​斗园 厦门十九集美C段5号地主题书店(效果图) 

李兴钢工作室提供


​屺园 延庆园艺小镇文创中心 张广源摄


“人居” 

李兴钢老师将人居理解为建筑的“拟山”与空间的“可居”。居,超越具体的居住含义,是一种人与空间共生互成的状态。理想的人居,容纳着诗意的“可居性”,存在于从家宅到公共建筑乃至自然山水。空间营造的目的在于创造可居性,正如有生命力的自然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有生命力的建筑无论其实际功能如何,都需要让人感受到可居性。绩溪博物馆将远处的山水,近处的老建筑群落,场地上的现状树木融于空间,筑房拟山,围树作庭。安仁大匠之门文化中心以房为山,设置屋顶公共栈道,创造立体观游体验;其中混凝土片拱结构墙与木屋架结合形成既有当地性又有当代性的建构表达。

​绩溪博物馆 邱涧冰摄


​安仁大匠之门文化中心 陈译民摄


“尺度” 

中国的“自然”贯穿于山水、园林乃至盆景;中国的“空间”贯穿于城市、建筑乃至家具。尽管绝对尺度不同,但却有意境贯通、空间同构的特点。意境的贯通,源于观者以身体为媒介的沉浸式想象;而空间的同构,则是一种基本组构单元在起作用。这种基本组构单元既是结构性的,又是空间性的。元上都遗址工作站以微小轻盈的建筑群落与宏大、永固的草原和遗址相对比,以圆形(椭圆形)蒙古包型体量为基本结构,将空间单元进行组合和切割。玉环博物馆和图书馆塑造移植坎门渔港的空间形态,将两组建筑结合广场与水景共同形成“山水之势”,以反曲悬索屋面形成的空间为基本结构-空间单元,进行水平和垂直组合。

​元上都遗址工作站 张广源摄


​玉环博物馆和图书馆 李季摄


“密度” 

密度是人类聚居的特征。中国传统城市和建筑多是水平组织的聚落,进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空间语言。而当代城市和建筑不得不进一步增加水平密度或者向竖向发展,如何让生活于高密度条件下的人们仍然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舒适与诗意,是李兴钢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唐山“第三空间”是在唐山震后重建的新城带有强烈的快速、简单和人工化特征的背景下塑造的“垂直密度”,而南京安品园舍则是位于“城市森林”中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的“水平密度”,“街·巷·院·井”的传统街区空间组合,营造低层高密度和水平延伸的城市新“聚落”。

​唐山“第三空间” 张广源摄


​南京安品园舍 LSD提供


“秩序” 

秩序是结构与空间形态的秩序,或显或隐的秩序赋予了人类聚居生活以安定有序的感受,增加了效率和归属感。聚落的秩序通常首先以结构形式被创造出来,之后形成空间的多种可能。秩序可以结合功能,也可以超越功能而存在。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是在“凭空新造”的新校区场所环境中,塑造的一系列适用于屋顶和外墙的筒拱、直纹曲面、锥形曲面的混凝土壳体结构单元及组合,体现出一种“结构聚落”中的空间秩序;大院胡同28号院原本是北京旧城胡同区的一处杂院,在项目改造时以传统北京的复合性城市结构为基础,分型加密,形成“小合院群”的微缩社区,体现出自“城市结构”延伸而来的空间秩序。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 张虔希摄


​大院胡同28号院改造 苏圣亮摄 


“自然” 

自然是建筑的对手和伙伴。两者密切交互生成理想人居和诗意空间——存续自然属性的建筑和蕴含人文意义的自然。自然与建筑相互联结、相互彰显也相互成就,最终让人和人的生活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崇礼太子城雪花小镇是一场自上而下,通过几何原型的自然生长完成的人工聚落与自然的对话。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延庆赛区场馆及设施,是结合并因借自然地形和环境资源,建造掩映于自然山林之中的体育场馆群;飞骑于山谷西侧山脊之上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若隐若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竞速、竞技及训练赛道犹如白色瀑布从山顶流淌而下;人工设施、场馆融入自然之中,似有若无,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扰动。

​崇礼太子城雪花小镇 李兴钢摄


​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延庆赛区场馆及设施 孙海霆摄 


最后,李兴钢老师回到“胜景城市图”,对六个主题进行总结。强调建筑应当具有自然的属性,自然也应当具有人文的内涵,两者密切交互而成理想人居空间。


提问环节,阮昕院长发表自己的感想并代表建筑学子提出问题:“影响和感动李兴钢老师的建筑和建筑师有哪些”,李兴钢老师回忆他的相关讲座《十二匠造》,并做了简要回答。最后,李兴钢老师对线上和线下的师生提出的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同其他与会嘉宾对建筑实践、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c3NjkwMg==&mid=2650574309&idx=1&sn=91ed626942160e1a705cfd23ef8d7fcd&chksm=87637b0cb014f21a04b57bb5bf509f8e49e9356ba25dbec60003cecea35f1bd2645f72c92598#rd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