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讲堂 | 孔宇航:酒神的面具
10月12日晚七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宇航教授,通过远程会议的方式,为学院师生以及校外同行,进行了题为“酒神的面具”(Mask of Dionysus)的主题报告,分享了他在学生时期的建筑作品、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的创作与体会。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教授主持。
1. 设计作品回顾
孔宇航首先介绍了自己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学习的作品与竞赛经历,,并将美国的建筑教育课程与国内进行了对比,分享了心得体会。
80、90年代,国内研究生教育积极性很高,但教授的知识与西方有一定差异。国内大部分的设计课上,老师通常会提供任务书与具体要求,以功能性为主导进行教学。而在哈佛大学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时,设计教学并未强调功能,而更加注意建筑与城市空间是否呼应、新建筑与场地的历史关系,以及深化和推敲形式。有的课程甚至没有任务书,通过让学生设计自己理想的建筑,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自己心中神秘的空间。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不同,但都从学科出发,将知识扩展到更广的范畴,或是跳出学科本身,引导学生思考学科外的东西。学生们从概念生成开始了解了分形几何,并在过程中学习了公司制作模型的流程和团队合作的方式。
Figure 1 研究生一年级作业
Figure2维也纳1995 EXPO 国际竞赛
Figure 3维也纳1995 EXPO 国际竞赛
Figure 4 研究生二年级作业 罗马古城改造
回国以后,孔宇航参与了一系列竞赛和设计。去年,他受邀参与2020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因疫情原因延期),探讨 “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这一主题。这是一项理论的、概念性的设计,通过将“故宫中的建筑原型与历史演变”作为记忆的一部分去共同构建未来的生活,展现生活的本质与诗意的场景。设计将延续千年的文化,使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一个智慧的整体。
2. 教学实践
关于教学实践,孔宇航认为将设计教学应该分两个层面,一是主干课和相关课如何高度继承组合;二是各年级之间的纵向联系。对于教师来说,成就优秀的学生的方法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激发他自学知识的兴趣和创作的潜力。
“设计教学分两个层面:一组是主干课(设计课)教学研究,另一组为相关课教学,两者的高度集成成就优秀的教学组织。
“成就优秀的学生对设计科老师来说有两种方法,首先是知识的传授与开发,其次是创作激情的‘诱发’。”
接着,他分享了一些学生的作品与目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学安排。五年安排中,一二年级打牢基础后,三年级是最容易开发学生潜能的一年。学生在三、四年级每个学期的设计课需要完成两个设计,包括整体安排与专题设计。对于五年级学生的毕业设计,他要求学生在表现建筑学功底的同时,也要发挥他的创作潜能。他认为,学生作品会刺激教师在建筑教育上的思考,教学相长,学校之间的交流也会促进教师对教学深度的理解。
随后,他谈到了学生竞赛。他认为大学生设计竞赛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未来走向社会的竞争意识,以及学院师资队伍对国际学术前沿与思潮的深度把控与转化能力。天大具有竞赛传统,拥有强大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在全国有很强的影响力,是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主办单位,培养了许多在国内外著名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另外,近几年天大也非常注重在建造方面与国际其他建筑学院合作完成项目。
Figure5 2015年 八校联合毕业设计 天津大学作品
2018年开始,天大开始了研究生设计课教学改革。建筑学研究生属于专业型研究生,毕业以论文结题是普遍现象,但他认为很多建筑学生有很强的设计能力,没有必要将全部精力投入学生论文,不如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专业能力。为此,天大进行了改革,例如请国际上的优秀建筑师参与教学。目前所有专业型研究生毕业都进行设计研究,最终呈现的成果可能是大量的图纸和模型。
在他的教学方式上,他倾向于要求学生在设计前进行案例分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并讨论不同空间的关系。从城市空间、建筑空间、感知空间三种不同尺度的空间塑造,培养空间感知力,例如对建筑与城市空间彼此约束的案例进行分析,解释两者的关系。
3. 学术研究
讲座的第三部分,孔老师讨论分享了一些学术研究成果。
第一项课题主题为他对非线性有机建筑的研究,他也编写出版了一本专著《非线性有机建筑》。他认为19世纪生物学的崛起培养了有机建筑萌芽的土壤,赖特播下了有机建筑思想的种子。随着科学发展的进程,当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式微的时候,有机建筑不断与新的科学嫁接,从而形成复杂的有机建筑内涵。
第二项研究主题为形式生成规律。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与六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具有明确的内聚性中心与连续性边界,中心与边缘存在着等距的向心关系,在本质上是静态的。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可依据建筑的内在特征与场地条件取其所需。
第三项研究主题为最近进行的题为“基于中华语境‘建筑-人-环境’融贯机制的当代营建体系重构研究”的传统建筑转译与重构研究。他试图将目前国内西方建筑设计体系与历史古建筑研究进行真正的融合。“融贯”指整个体系包含的基本观念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筑-人-环境”是中华传统观念中的“整体观”,“建筑-人-环境”融贯机制则是指人居环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如何从词汇、句法、语境三者的结构关系层面探索中华语境的作用机理,突破建筑语言转译瓶颈;如何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内在形式结构-人类行为认知-群体空间环境”的知识图谱,从而建立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耦合模型。
孔宇航以斗拱的当代重构为例展开。斗拱既能作为一件艺术品进行解读,又可以从其微观的构建组织中领悟其设计内涵;它具有严谨的几何规则、巧妙的构架与理性形式,如果将斗拱各构件尺度放大以至于人可以在其中穿梭,则为当代意义上的空间操作带来很多启发。无论从结构体系还是空间组织上进行考量,斗拱均具有向当代设计转译的潜能。
4. 结语
最后,孔老师点题“酒神的面具”真正的含义。酒神以面具出现在各种场所,面具不断地变换,是诸神中唯一无人知晓他真实面目的神。酒神事实上从未有过人类思维定式上的真正面目,那是确定性思维认知的误区,因为人类习惯于用自己的形象与想象去幻想神的形态,这是人类的局限。酒神真正的面目是动态的创造过程,其面具与面目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那种刻意求解,尝试勾勒酒神面目的结果将注定是失败的,这也是非线性思维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