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3组
-安一辰老师组studio课程小结-
形式的转译与重现
(REPRESENTATION OF FORM)
“空 VOID”美术馆设计
导师介绍
安一辰
AI SPACEFACTORY
Associate 副总监
实践导师设计工作室(Teaching Fellow Studio)
一、教学背景及重点
“从概念到物化 – 形式的转译与重现”。建筑作为空间的艺术,其表达载体最终落在形式元素上。对形式的转译与重现过程,为概念的具象化提供了契机。本课程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包括对原型的归纳提取,对新语境和条件的解读,以及对形式元素的再转译与再表现,进行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课程推进层次可以从具象的建筑案例分析,到抽象的几何原型分析,再回归实体的建筑实体与材料性的探索。
二、教学目的
1. 提高对于形式的掌控,锻炼对于形式的发散思维与操作能力
2. 对公共建筑设计有进一步认识,加强对公共性空间元素的应用
3,提供一套基于类型的设计方法与思维方式
三、课题介绍
文化建筑通常以其公共性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组织建筑设计。“空 void”(中庭挑空,底层架空,室外平台等等)作为最具公共性与开放性的空间元素代表,在这类建筑中,很多时候起到了核心性的架构式作用,为整体建筑设计提供了主导式的设计方向,整合了流线、分区等各部分。
本次设计课题是一次专注形式与逻辑的设计训练,与更为普遍的“形式追随功能”为切入点不同,希望尽可能在概念阶段集中关注点在形式本身。基地位于西溪湿地,周边环境相对简单,对建筑自身内在的概念逻辑要求较高。选择了”美术馆“这一功能性较为自由和灵活的项目类型,作为设计载体。
四、作业精选/设计说明
五、导师感想和评语
教学这项工作在我眼中始终有种神圣的使命感,作为首次教学尝试,加上线上教学这种特殊形式,课程刚开始的阶段,使命感转化成了的相当大的压力,好在后面都慢慢被同学们的令人惊喜的成果化解掉。
课程设计阶段权衡再三还是选择了比较具象的切入点和推进方向,希望从几种基本的空间原型入手,通过空间片段的提取,重塑和转译,完成从概念到物化的训练。现在看来题目的设定还是偏保守了一点,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和设计能力都超出预期,课题中其实可以再引入多一些研究性。感谢学院与同学们的信任,和大家这段同行的旅途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