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6 00:00

教学回顾04|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 Teaching Fellow Studio

 2020春季学期教学回顾


三年级4组:复杂性与简单性

-新媒体图书馆设计-


导师介绍

张朔炯

一栋设计工作室 创始合伙人

一级注册建筑师

实践导师设计工作室(Teaching Fellow Studio)

一、教学背景及重点

信息技术引发的时代变迁正在加速,变革不可避免--无论是广泛的知识的传播方式、或是建筑学科内的设计方法。用新时代的设计方法去思考一座新时代的图书馆,无疑是非常有趣的探索。

随着数字化设计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设计阶段,建筑形态和空间的探索也在不断拓展。然而,尽管当代建筑已经尝试脱离笛卡尔坐标系,那些看似自由的形态依然由理性的逻辑和算法所掌控。从高迪到Frei Otto,从Zaha Hadid到伊东丰雄,复杂性和简单性可以说是伴随着复杂几何设计的发展而前行。计算(computation)技术和思维方式是研究的基础,它侧重探索自下而上、基于原型和算法的形态生成方式,和生成、适应和进化(generative, adaptive, evolutionary)的系统化设计思维。


二、教学目的

1. 通过原型(prototype)-系统(system)-物化(materialization)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了解设计作为研究(Design as Research)的系统性设计方法。

2. 理解公共文化建筑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公共性,并引发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对校园文化建筑的创新定义。

3. 掌握rhino, grasshopper等数字设计工具,使得思想不会因工具而受限。


三、课题简介

新媒体图书馆(mediatheque)一词和图书馆(bibliotheque)的词根相对应,有延续又有创新。世界上出现的第一座新媒体图书馆是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它“不单是只有书本的,图书馆与艺廊的复合体,还是要能够收藏、阅览、欣赏影像,音乐……等所有媒体的‘媒体中心’”(矶崎新)。

本次设计课题拟定在包玉刚图书馆前方加建这样一座新媒体图书馆,这个设计将促使同学们思考:

-如何重新定义新媒体时代的大学图书馆;

-如何整合包图、景观广场和思源湖三者的场地关系;

-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创造复杂性和简单性兼具的形态和空间。

在设计研究过程中,学生将依据各人对新媒体图书馆的理解,研究独特的几何空间原型,同时这一原型必须具有差异化和可适应性的潜力,足以在最后呈现一系列不同尺度、不同功能、不同气氛的室内外空间。


四、学生成果与心得












六、导师感想和评语

        感谢上海交大设计学院的信任,有幸又带完了一次三年级的设计studio。很多同学都是冲着参数化而来, 但我在studio中试图给同学们传递更有系统化、更普适的、注重过程推导的研究型设计(design as research)思维方式。本次设计课题为“复杂性和简单性”,便是希望同学们能在熟用数字化软件设计复杂空间形态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到复杂性与简单性这一对相互共生的关系,以及共同探讨其背后跨学科的一种可能性。“复杂性”不等于“复杂”,其背后有着一套系统性的运行规律。比较特殊和值得纪念的是,今年是第一次线上studio(也可能是唯一一次),我在没有什么远程教学经验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摸索。幸而即使隔着网线,我依然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努力、和组内活跃的交流氛围。感谢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同学们克服各种困难,努力积极地一起完成了这个云工作坊,教学相长,我也从中收获良多。感谢范文兵、张海翱两位老师的组织和建议,感谢刘翠、刘小凯、宋一非、王鹿鸣、邹景宇诸位同侪伙伴在课程和评图中给予的珍贵建议。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