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4 00:00

教学回顾06|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 Teaching Fellow Studio 2020春季学期教学回顾


四年级2组:超高密度下的西藏南路城市更新设计


导师介绍

孙淼

博士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Teaching Fellow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




一、教学背景及重点

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和迪拜,全球城市成为人类梦想的乐园,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人口密度不断攀升,导致城市开发力度步步加大,进而带来了环境和卫生等方面的挑战。但这无法阻挡全球城市走向超高密度的步伐。垂直城市、紧凑城市、癫狂城市,百年来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在不断描绘这一蓝图,这也是当下中国建筑师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超高密度城市设计必然需要面对交通、环境、功能、公共空间、街道风貌、基础设施、建造技术等层面的挑战。以此为课题,不仅能锻炼学生设计城市系统的综合应对能力,亦能树立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建筑学专业4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基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展望未来城市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综合性的城市调研分析和概念性城市设计研究工作。初步树立学生对城市发展的独立思考能力,培育学生在宏观层面上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认识理解、中观层面上对城市特定区域的调查和分析、微观层面上通过空间设计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简介

1)项目位置: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以西

2)设计范围:“大世界”地铁站到“老西门”地铁站之间的西藏南路段地区。重点设计“寿宁路-人民路-方浜西路/自忠路-东台路/柳林路”的5个核心地块。

3)用地面积:南北长约1.1公里,东西进深约0.5公里。核心地块占地约7.46公顷。

4)课题条件:单一地块容积率控制在6.0-12.0,地块建筑密度控制在50-60%。

5)环境控制:原则上对2000年后出现的新建筑、主要绿地公园、大型住区不作拆除。里弄住宅和其他破旧建筑等,可根据设计需求选择拆除或保留。

6)用地控制:混合用地,原则上每块建设用地必须包含2种及以上功能。

7)主要业态:商业、办公、文化、住宅等,各部分比例根据设计需求自定。核心地块内:商办50-60%,住宅10-20%,文化10-20%,其他10%以内。



四、展开方式

分为前期云调研、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三个阶段。

主要包括:

(1)基地和国内外案例研究;

(2)城市设计的开发强度、密度和高度;交通组织;功能定位和布局;街景和立面控制;公共空间和景观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立体组织。

(3)地标建筑的外形和主要平面、剖面图。



五、学生成果与心得


我们首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索系统性城市设计。通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动迁导致人口缺失、交通压力过于集中在西藏南路一条道路上、公共交通的运载能力不均衡、场地内部的文化、体育、医疗等社会设施松散且匮乏;旧里弄又存在明显的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我们尝试用“以基础设施为导向”(IOD)的设计系统,来解决基地内部问题,并对疫情下的城市进行反思。我们将“基础设施”解释为运输物质流的载体,包括(1)工程性的基础设施(交通、市政管线、防灾防汛等,主要传递物质)、(2)社会性基础设施(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传递人的活动)。我们构思了以公共交通系统为大型基础设施轴,社会性基础设施形成空间网络系统,促进高密度开发下的活动沿基础设施建设方向扩散和集聚。

首先通过调整路网、引入中运量无轨电车、增设步行天桥的方式综合解决场地内交通问题;其次合理安排社会性基础设施的相关功能,形成多层空间网络,找寻叠加关系丰富的节点进行重点设计;最后,我们认为在疫情下,未来城市需要更多的弹性空间,来体现城市的韧性发展。我们尝试将弹性空间置入每一个体量之中,以满足不同的未来场景。

以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更新设计

整体鸟瞰图
街道渲染图


街道渲染图
总平面图
工程基础设施网络规划设计


社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设计
弹性空间规划设计
城市控制设计
城市空间容量控制设计
城市立面设计
个人单体设计(陈逸飞)


体量生成策略(陈逸飞)
剖面设计策略(陈逸飞)


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传统空间开发难以满足现代化城市生活所需要的绿地空间需求。因此,我们通过绿地空间的垂直转移策略,使得整个基地在满足超高密度开发的同时,获得了足够的绿地空间,也为整个基地带来多元、活力和开放的公共空间。


项目基地位于上海黄浦区的中心位置,近临老城厢和人民广场,远眺黄浦江。设计范围包括西藏南路从大世界地铁站到老西门地体站之间的里弄、净地和新的商办住宅等。我们一方面极大地利用地面空地形成绿地空间,另一方面开放了以裙房顶部和观景平台为主的高层绿地空间,整体上形成了地面、裙房、高层三个层次的公园系统。地面公园以改造的西藏南路形成的绿道为核心,绿道渗透到两侧基地,形成多个公园区块。裙房公园在功能布置上与基地本身建立起联系。高层公园则是以观光和市民休闲为主。通过被绿化包裹的垂直交通串联。三个层次的结合,形成以垂直公园为核心的现代化商圈中心。


垂直公园

总体鸟瞰图


总平面图
鸟瞰图
街区东立面
街区剖面图
人视点透视


剖面图
西藏南路车道改造
三个层次绿化和总平面图
个人单体设计(邓泽旭)
个人单体设计(邓泽旭)
个人单体设计(姜亚君)
场景设计(姜亚君)


超高密度下的城市设计,我们组选择公共空间作为切入方向,最终将主题定为共享城市——城市的客厅,意为打造城市中适合人居,容易到达,且品质较高的公共空间。在划小地块,功能混合和促进人的交流基础上,通过三种共享策略来实现设计理念:广场共享,建筑共享和道路共享。

首先,广场共享是在不同的地块中围合出大小不一的广场,从而形成一个个block,建筑在角部起翘,作为广场的主入口。其次,建筑共享是将两座相邻的建筑塔楼中相同的功能区域通过一定的体量连接起来,不仅在视觉上,更是在功能上实现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共享。我们还设计了两个跨越西藏南路的巨构单元,其目的也是联通底层裙房商业空间,弱化城市主干道对基地的割裂感。第三,道路共享是将原本双向八车道的西藏南路改造成双向四车道,中央多出来的四个车道作为城市的共享空间,置入了如露天博物馆,旅行书屋,以及供人休憩的绿地空间等。为了防止因车道减少而产生交通拥堵,我们将进入基地的车辆出入口都放置在东西两侧,将西藏南路定义成主要服务过境车流的城市道路。


共享城市

总平面图
效果图1(鸟瞰)
效果图2(夜景)


场景展示1
场景展示2
场景展示3
方案策略
功能分布
共享广场示意
首层平面图
单体建筑设计(谢东)
单体建筑设计(何亚欣)



六、导师感想和评语

选择‘超高密度城市更新’的题目,对4年级的同学而言非常有挑战性。首先是突破思维,构想未来的可能性;其次是有大量技术工作要落实;第三是需面对周边复杂的建成环境,做出选择;最后是如何抵消疫情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我想,同学们很好的应对了这些挑战,展现出卓越的思考和学习能力。


课程中,我们展开了3方面探索:

(1)“大组-小组-个人”的工作模式快速切换;

(2)引入外部技术专家,进行专项培训;

(3)以“非空间-空间”为逻辑,同学们用设计来解决眼中最重要的城市问题,形成了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导向、垂直公园、景观都市等有趣的方案。


希望同学们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做出更优异的成就!


search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