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21 19:11

张海翱:有机更新是持续渐进缓慢迭代的过程

(澎湃新闻记者 孙雯)


张海翱从来不排斥“网红建筑师”这个称谓。他曾与“法兰西玫瑰”苏菲玛索一起拍广告,和明星吴彦祖一起设计“木兰围场·草原之家”。在他看来,网红的标签只是专业之外的“斜杠”,作品才是专业层面的“干货”。


有机更新不是涂脂抹粉掩盖瑕疵


“城市更新这个课题太复杂,复杂到你无法去总结。各种可能性都会出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张海翱表示。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实践院院长,设计学院副教授,张海翱的知名作品之一是上海长宁区新华街道的敬老邨。该项目是上海一栋有着70多年历史的砖木混合结构老楼,每层由公共的走道划分为南北两侧。这里有个传统,“老人住朝南大间,小辈住朝北暗间”,所以被称为“敬老邨”。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实践院院长、设计学院副教授张海翱

敬老邨曾经住着国营新裕纺织厂的职工,目前住户中尚有19位老职工。岁月更迭,整栋楼十多年未整修,空间杂乱又昏暗,存在着墙体剥落、雨天漏水等众多问题。


敬老邨的改造内容包括过道空间、屋顶天台、接地层、设备更新等。在多方利益与需求的博弈下,设计师需要在“夹缝中”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张海翱带领团队对空间进行了人性化的调整,他们引入不同颜色的穿孔鱼鳞网将墙壁包裹,让温暖的灯光将暗处点亮,针对老人的行动特点,增设栏杆扶手。改造的一大亮点是设计团队在天台创造了一个邻里交往空间,老邻居们在这里晾晒衣被、聊天等。


不为人知的是,这栋老楼的更新耗时一年,因不同原因导致停工9次。“有的居民认为不应该改他旁边的区域,不愿意给你改。还有的居民看到别人改了,本着公平性的原则要求改成一样的。最终我们呈现出来的是有的地方改了,而有的地方没改,我们要学会去接受它。”张海翱说。


我理解的有机更新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事,它是持续渐进式、缓慢地迭代的过程。它不是以涂脂抹粉来掩盖瑕疵的过程,它也并不完美。”张海翱介绍,敬老邨改造完成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改造设计方案荣获上海市首届旧住房改造设计方案征集评选活动微更新奖。


时隔三年,澎湃新闻记者再次走访敬老邨时发现,这座老楼与改造刚完成时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地面和墙壁整齐明净,顶楼的天台阳光依然绚烂如初,一些居民认领养护的植物点缀其间。在建筑师的妙笔下,它以满格的生命力,已然进入良性的生长状态中。


多方“共建”,各自“共情”


张海翱认为,城市更新不是一个热点问题,而是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需要许多“共建者”参与。


社会资本是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的“共建者”。张海翱介绍,城市更新项目资金缺口比较大,如果由有关部门单独出资,可以提供的资金无疑是杯水车薪。但是如果能够以商业逻辑来衡量,给予共建方一些利益回报,就能撬动大量的社会资金。“我们在广州的实践是先打造一个网红菜市场,接下来寻找到片区有兴趣的企业,企业接棒作为出资人,我们来梳理一些可以更新的点位,作为企业后续经营的场所。”


以商业逻辑推动城市更新的另一个好处是让城市更新有可持续性。“如果是单一力量推动,很多时候可能会是一个‘拍脑袋’的行为,不会更细化地考虑设计、业态等因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一个城市更新作品不经过深思熟虑,与城市没有什么关联度,可能就会‘死’掉。” 张海翱认为,企业真正决定接手一个项目之前,会谨慎地调研,未来才能更好地让项目持续地运转下去。


从艺术和设计的角度来讲,每个项目都有一定的艺术性,靠普通的改造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还需要专业的“共建者”。


“我们和许多艺术家、美术馆合作。城市中没有那么多大体量的建筑设计需要去做,但是许多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很需要作品来实现价值,他们就可以在城市更新这个平台进行一些创作,给城市留下很多有意思的空间。”张海翱表示。


一个城市更新项目要想长期地繁盛地生长,社区居民也是重要的“共建者”。张海翱认为,前期的调研中,首要的就是了解居民不想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想做什么。排除掉那些“负面清单”,才能对涉及衣食住行的基础性问题进行切实的改造,让居民长期参与到更新中来。


“建筑师是一个‘空间导演”,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建筑师需要跳脱对建筑学本体的执念,更多地投身到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实践中,让各个相关方在空间中产生共情,从而延伸出情感寄托。”张海翱说。


既有“诗和远方”,更要“柴米油盐”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是张海翱参与设计的植物社区的艺术空间,其中一个在愚园路公共市集的二楼,有趣的是一楼是改造一新的网红菜市场,因此一楼被称为“柴米油盐”,二楼则被唤作“诗和远方”。


这个社区美术馆有一个彩虹长廊,它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也是一个装置艺术,设计师从刘海粟大师的黄山画作中提炼出中国传统色彩,用现代手法重新演绎致敬艺术家。展馆内部活动场地可以举办沙龙活动、儿童手工课、艺术衍生品的展示和售卖,设计上用简单的方法,设活动展架,扩大中央活动场地,适应多种功能。


昔日“阳春白雪”的美术馆,深入到烟火气十足的里弄内部,延伸出既市井又艺术的别样气息。“我们会在社区内举办许多活动,比如社区影像展、致愚园路匠人等等,在社区童装节上,小朋友们穿着社区内商户的服装在彩虹长廊走秀,小朋友们免费得到了一套衣服,商户也得到了宣传。”张海翱介绍。


在闵行江川路街道的更新过程中,张海翱的团队为这里量身打造了一间社区食堂。经过改造,社区食堂在未来将成为一个具有多重语义的活动空间:不仅可以具有日常性的餐饮功能,内部餐饮桌椅也可以移动,形成灵活的大空间,满足非日常性的唱戏、演讲等老年人喜欢的活动。同时,设计师并未把眼光局限于单一建筑或单一的外部环境改造,而是选择让建筑主题连接周边环境。将老年人步行全流程来通盘考虑。因此,社区慢行系统、全场地扶手系统、全场地地面导视系统等应运而生,再加上“粟上海红园社区美术馆”的落户,周边公园的改造等,由点及面,带动了整个社区面貌和功能的更新。


那些改造一新的大门,那些可以让居民歇歇脚聊聊天的长椅,还有植入美术馆的昔日曾经辉煌的工业场景,都构成了张海翱心中有机更新的要素——由空间伸展走向空间生长,从拟物到共情如春风化雨般,深入至每一个城市空间的内核,让更多人捕捉到凡常生活中的美好。




searchsearch